吾老何辞惫,游闲白日宜。
全身非马足,裹肉是鸡皮。
笔为钞书秃,窗缘看竹移。
偶然闻剥啄,顿起鹿门期。
吾老何辞惫,游闲白日宜。
全身非马足,裹肉是鸡皮。
笔为钞书秃,窗缘看竹移。
偶然闻剥啄,顿起鹿门期。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首句“吾老何辞惫”表达了诗人面对年岁渐长、体力渐衰的无奈与接受,展现出一种淡然的态度。接着,“游闲白日宜”则透露出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与享受,认为在白日里适度的休闲是适宜的。
“全身非马足,裹肉是鸡皮”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身体的老态,马足比喻年轻时的活力与轻盈,而“裹肉是鸡皮”则生动地展现了皮肤松弛、皱纹满布的老态,流露出岁月无情的感慨。
“笔为钞书秃,窗缘看竹移”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的日常生活。他以秃笔抄写书籍,既体现了他对知识的热爱,也暗示了生活的单调与忙碌;“窗缘看竹移”则描绘了他在窗边观察竹子随风摇曳的情景,既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可能是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最后,“偶然闻剥啄,顿起鹿门期”表达了诗人听到敲门声时的惊喜与期待,似乎预示着即将有新的事物或人物进入他的生活,激发了他想要回归山林、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鹿门”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往的隐居之地,这里暗含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晚年生活的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孤峰碧峭,长云中瑶草。
群鹿**怪希有。
想嵩阳少室,曾伴松乔,知踏遍、白石苍苔多少。
逸人尘外趣,医凤骖鸾,梦上瀛洲历蓬岛。
蓦见此山中、便对烟霞,喜共约、长为侪友。
为借问、仙翁在何方,愿同往从之,遍窥岩岫。
南浦归帆暮。
喜重看、螺江烟柳,鹤汀云树。
画栋朱帘歌舞地,风景已非前度。
只浩荡、江涛如故。
相望飞楼鹏翅展,羡雄城、防卫多貔虎。
又喜免,乱离苦。
旧时犹记登临处。
共诗朋、赋友同欢,咏今怀古。
两鬓星星今老矣,却似荼蘼孤注。
叹桃李、不知春去。
独有洪崖青不改,似于人、恋恋能相顾。
招我隐,有佳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