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作九成乐,丹凤仪其宫。
周备既醉福,高冈始鸣桐。
区区汉宣帝,杂霸期群聋。
恽诛广汉族,一变高文风。
德教既不任,览辉理未通。
惟昔周道衰,麟出大野中。
尼父绝史笔,盖伤吾道穷。
汉治非虞周,凤来与麟同。
胡然颍川守,乃敢贪天功。
下义上赏奸,甚哉其相蒙。
舜作九成乐,丹凤仪其宫。
周备既醉福,高冈始鸣桐。
区区汉宣帝,杂霸期群聋。
恽诛广汉族,一变高文风。
德教既不任,览辉理未通。
惟昔周道衰,麟出大野中。
尼父绝史笔,盖伤吾道穷。
汉治非虞周,凤来与麟同。
胡然颍川守,乃敢贪天功。
下义上赏奸,甚哉其相蒙。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周必大的《读史二首(其一)》,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评述,表达了对古代贤君圣明与道德教化的感慨。首句提到舜制作九成乐,象征着和谐盛世,丹凤作为吉祥之鸟,象征着宫廷的繁荣。接下来,诗中将汉宣帝与周朝的盛世相比,指出汉宣帝虽有霸业,但未能像周朝那样重视德教。
诗人批评汉宣帝未能充分发扬高尚的文风,暗示他的统治缺乏深度和长远考虑。接着,诗人引用周朝末期麒麟出现的典故,象征道德沦丧,孔子(尼父)对此深感悲痛,认为儒家之道陷入困境。诗人认为,虽然汉朝并非如虞舜、周武王时期般理想,但凤凰和麒麟的出现仍象征着某种程度的吉祥。
最后,诗人讽刺颍川守贪婪地将这些吉祥之事归功于自己,认为这是下级官员对上级赏赐的不当利用,这种行为严重背离了公正之道。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揭示了道德与政治的纠葛,以及对公正与德行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