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
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
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
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
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荡不安的社会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事变化的描述,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
"巴山遇中使,云自峡城来。" 这两句开篇便设置了情境,巴山一带,作者邂逅到朝廷派遣的使者,后者的到来意味着可能是传达某种紧急命令或信息,从“峡城”来的中使,暗示了一种紧迫感。
"盗贼还奔突,乘舆恐未回。" 接下来的两句进一步描绘了乱世的景象,“盗贼”四处肆虐,中使的座车在这种混乱中行进,充满了不安和危险。
"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 这两句转向自然环境的描写,一方面是严冬的景象,另一方面则是广阔的大地与遥远的仙台相对比,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
"狼狈风尘里,群臣安在哉。" 最后两句以尖锐的笔触质问,那些应该承担国家重任的“群臣”们,在这风雨如晦、世事混沌的情况下,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狼狈风尘里”形象强烈,揭示了朝堂之上的不安与无为。
诗中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手法,强调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以及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