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泥俱赤几,远志合明农。
龙战无求我,鸟羞不自冬。
文荒浯水碣,客散酒家佣。
八尺匡床上,数篇怪石供。
需泥俱赤几,远志合明农。
龙战无求我,鸟羞不自冬。
文荒浯水碣,客散酒家佣。
八尺匡床上,数篇怪石供。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谢元汴的《放言·匡床(其二)》。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首联“需泥俱赤几,远志合明农”,以“需泥”与“赤几”、“远志”与“明农”相对照,暗示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归隐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这里的“赤几”可能象征着内心的赤诚与热情,“远志”则可能是对远方、对理想的向往,“明农”则可能代表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朴实生活的追求。
颔联“龙战无求我,鸟羞不自冬”,通过“龙战”与“无求我”的对比,以及“鸟羞”与“不自冬”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纷争与个人宁静生活的态度。这里,“龙战”可能象征着世间的争斗与冲突,“无求我”则可能是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渴望。“鸟羞不自冬”可能寓意着自然界中的生物在面对严冬时的无奈与适应,也暗含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深刻理解与接纳。
颈联“文荒浯水碣,客散酒家佣”,描绘了一幅文人孤寂的生活场景。通过“文荒”与“浯水碣”的对比,以及“客散”与“酒家佣”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文学创作的困惑与孤独,以及在社会中的边缘化状态。这里的“文荒”可能指文学创作的困境,“浯水碣”可能象征着历史的痕迹或文化的传承,“客散”与“酒家佣”则可能代表了诗人在社会交往中的疏离感与自我放逐的状态。
尾联“八尺匡床上,数篇怪石供”,以具体的场景结束全诗。通过“八尺匡床”与“数篇怪石供”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狭小空间内的自我世界,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知。这里的“怪石供”可能象征着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品味,或是对生活中平凡事物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社会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与独特感悟,体现了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人文关怀。
万松岭上黄千叶,载酒年年踏松雪。
刘郎去后谁复来,花下有人心断绝。
东斋夜坐搜雪句,两手龟坼霜须折。
无情岂亦畏嘲弄,穿帘入户吹灯灭。
纷纷儿女争所似,碧海长鲸君未掣。
朝来云汉接天流,顾我小诗如点缬。
欧阳、赵、陈在户外,急扫中庭铺木屑。
交游虽似雪柏坚,聚散行作风花瞥。
晴光融作一尺泥,归有何事真无说。
泥乾路稳放君去,莫倚马蹄如踣铁。
山川不改旧,岁月逝肯留。
百年一俯仰,五胜更王囚。
同僚比岑、范,德业前人羞。
坐令老钝守,啸诺获少休。
却思二十年,出处非人谋。
齿发付天公,缺坏不可修。
头白江南醉司马,宽心时复唤殷兄。
寒潮不应淮无信,客路相随月有情。
未许低头拜东野,徒言饮酒胜公荣。
好诗恶韵那容和,刻烛应须便置觥。
狄生臂鹰来,见客不会揖。
踞床吒得隽,借筋数禽入。
短后椈豹裘,犹溅猩血湿。
指呼索酒尝,快作长鲸吸。
半酣论刀槊,怒发欲起立。
北方老猘子,狂突尚不絷。
要须此剽悍,气压边烽急。
夜走追锋车,生斩符离级。
持归献天王,封侯稳可拾。
何为走猎师,日使群毛泣。
羡君超然鸾鹤姿,江湖欲下还飞去。
空使吴儿怨不留,青山漫漫七闽路。
门前江水去掀天,寺后清池碧玉环。
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此水千山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