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泉落落有山嶙,结个茅庵足养真。
莫怪无端居竺氏,一般都是出尘人。
有泉落落有山嶙,结个茅庵足养真。
莫怪无端居竺氏,一般都是出尘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脱俗的隐居图景。诗人以“有泉落落有山嶙”开篇,巧妙地运用了“落落”和“嶙”这两个词,前者形容泉水清澈而流畅,后者则描绘山峰的峻峭与险峻,两者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自然界的和谐与壮美。接着,“结个茅庵足养真”一句,点明了诗中人物选择隐居之所的情境,一个简朴的茅庵,足以容纳内心的纯净与真实,暗示了追求精神自由与心灵归宿的主题。
“莫怪无端居竺氏,一般都是出尘人。”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通过“竺氏”这一典故,暗指佛教文化对隐士生活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超凡脱俗之人的敬仰之情。这里的“出尘人”不仅指居住在幽栖寺的僧侣或隐士,也泛指那些超越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人们。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隐逸生活的深情赞颂,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怜君将帅虽有种,多君智慧初无师。
篇章俊发已可骇,丹青妙绝当谁知。
自言五色苦乱目,况乃旨酒长伤脾。
手狂但可时弄笔,口病未免多微词。
歌钟一散任池馆,幅巾静坐空书帷。
偶从禅老得真趣,此身不足非财訾。
世间翻覆岸为谷,猛兽相食虎与罴。
逝将得意比春梦,独取妙语传清诗。
眼看宫酿泻酥酪,未与村酒分醇漓。
解鞍骏马空伏枥,寄书黄狗闲生釐。
江山平日偶有得,不自图写浑忘之。
临窗展卷聊自适,盘礴岂复冠裳羁。
欲乘渔艇发吾兴,愿入野寺嗟儿痴。
行缠布袜虽已具,山中父老应嫌迟。
扬州望金山,隐隐大如幞。
朅来长江上,孤高二千尺。
僧居厌山小,面面贴苍石。
虚楼三百间,正压江潮白。
清风敛霁雾,晓日曜金碧。
直侵鱼龙居,似得鬼神役。
我行有程度,欲去空自惜。
风吹渡江水,山僧午方食。
波澜洗我心,笋蕨饱我腹。
平生足游衍,壮观此云极。
铁瓮本谁安,海门复谁植。
东南递隐见,遥与此山匹。
兹游几不遂,深愧幕府客。
归时日已莫,正值江月黑。
顾视天水并,坐恐星斗湿。
使君何时罢,登览不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