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头侧方,浑甚总著黄。
无心礼拜佛,恒贵天尊堂。
三教同一体,徒自浪褒扬。
一被沾贤圣,无弱亦无强。
莫为分别相,师僧自设长。
同尊佛道教,凡恪送衣裳。
粮食逢医药,垂死续命汤。
敕取一生活,应报上天堂。
道士头侧方,浑甚总著黄。
无心礼拜佛,恒贵天尊堂。
三教同一体,徒自浪褒扬。
一被沾贤圣,无弱亦无强。
莫为分别相,师僧自设长。
同尊佛道教,凡恪送衣裳。
粮食逢医药,垂死续命汤。
敕取一生活,应报上天堂。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诗并序(其二十)》。诗中描绘了对宗教信仰和修行的一种独特见解。
诗中首先描述了一位道士的装束与行为,他头戴侧方的帽子,全身穿着黄色的衣物,这在古代象征着道家或道教的服饰。然而,这位道士似乎并不热衷于传统的宗教仪式,如礼拜佛祖,而是更倾向于尊崇“天尊”,即道教中的神祇。这反映了诗人在探讨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时,对传统宗教仪式的重新审视。
接着,诗人提出“三教同一体”的观点,认为佛教、道教以及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不应过分强调彼此间的差异。这种观点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显得尤为新颖,是对当时社会上对宗教界限的严格划分的一种挑战。
诗人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尊崇在于实践,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儒家思想,关键在于将这些教义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提供食物、药物,甚至在垂死之人身边给予关怀与救助。这种实践性的关怀超越了宗教形式,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慈悲。
最后,诗人告诫人们不要因宗教的不同而产生分别之心,而是应该像师僧一样,以慈悲为怀,共同尊崇佛道教义,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于和谐共处、普世价值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宗教、道德与人性的独到见解,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哲学深度。
香雪碎团团。便合枝头带露餐。
笑倒那人和玉屑,金丹。不在仙人掌上盘。
千树碧阑干。山崦朱门梦里残。
花下主人都在此,谁看。天上人间一样寒。
销薄春冰,碾轻寒玉,渐长渐弯。
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龙涎香断,拨火轻翻。
学抚瑶琴,时时欲剪,更掬水鱼鳞波底寒。
纤柔处,试摘花香满,镂枣成班。时将粉泪偷弹。
记绾玉曾教柳傅看。
算恩情相著,搔便玉体,归期暗数,画遍阑干。
每到相思,沈吟静处,斜倚朱唇皓齿间。
风流甚,把仙郎暗掐,莫放春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