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舍烦恼,烦恼还同住。
痴心觅福田,騃意承救度。
十二因缘管,无繇免来去。
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
佛心一子地,蠢动皆男女。
平等如虚空,善恶俱无取。
既不造天堂,谁受三涂苦。
有无尽无馀,乘空能自度。
神作如来身,智作如来库。
涌出波罗蜜,流通正道路。
浑身加身佛,迷人自不悟。
出家舍烦恼,烦恼还同住。
痴心觅福田,騃意承救度。
十二因缘管,无繇免来去。
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
佛心一子地,蠢动皆男女。
平等如虚空,善恶俱无取。
既不造天堂,谁受三涂苦。
有无尽无馀,乘空能自度。
神作如来身,智作如来库。
涌出波罗蜜,流通正道路。
浑身加身佛,迷人自不悟。
此诗是唐代诗僧庞蕴的作品,名为《诗偈(其四十七)》。从内容来看,这首诗探讨的是佛教中的出家与修行之道,表达了对佛法深刻理解和个人修证体验。
“出家舍烦恼,烦恼还同住。”这两句表明了出家的初衷是为了摆脱世间的烦恼,但即便如此,这些烦恼仍然伴随着自己。这里所指的烦恼可能包括内心的贪嗔痴等煩惱,也有可能包含对外在世界的执著和迷茫。
“痴心觅福田,騃意承救度。”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寻找解脱之路的心境。"痴心"表明内心的迷茫与不定,而"福田"象征着能够带来幸福与安宁的佛法;"騃意"可能是指对佛法的误解或浅薄理解,"承救度"则意味着通过佛教的智慧和修行来寻求心灵的救赎。
接下来的几句“十二因缘管,无繇免来去。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展示了对佛教中因缘法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智慧与言语、认识之间区别的辨析。"十二因缘"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阐述了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原因;而后两句则强调在修行过程中应当依赖智慧,而非仅靠语言和表面的认知。
“佛心一子地,蠢动皆男女。”这句话可能隐喻着通过佛法修证的心灵状态,每一个生命体都潜含着佛性的觉醒。
随后的几句“平等如虚空,善恶俱无取。既不造天堂,谁受三涂苦。”则表达了对佛教中"平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对于世间善恶是非的超越态度。这里的"三涂苦"可能指的是生、老、病、死等痛苦。
最后几句“有无尽无馀,乘空能自度。神作如来身,智作如来库。”则表达了对佛法中"空性"概念的理解,以及通过智慧和内在的修证力量实现个人解脱的信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一种深入浅出的佛教思想表述,它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哲学的理解,而且也透露了一种对个人修行与解脱之路的热切追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