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
《余将赴文登,过广陵,而择老移住石塔,相送竹西亭下,留诗为别》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竹西失却上方老,石塔还逢惠照师。

我亦化身东海去,姓名莫遣世人知。

(0)
注释
竹西:指竹西寺,古代扬州名胜。
失却:失去。
上方老:可能指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
石塔:古塔,可能指惠照师所在之处。
还逢:再次遇见。
惠照师:另一位僧人名号。
我亦:我也。
化身:佛教中指变化形象或精神投生。
东海:象征远方或修行的彼岸。
去:前往。
姓名:指代个人身份。
莫遣:不要让。
世人:普通人,世人皆知。
知:知道。
翻译
竹西寺失去了那位高僧上方老,
我在石塔下又遇见了惠照师父。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第一句“竹西失却上方老”,“竹西”指的是竹林之西,可能是某个地点或作者心中的一个理想居所,“上方老”则是一位隐者,这里表示作者已经与那位隐者的世界拉开了距离。第二句“石塔还逢惠照师”,“石塔”可能是作者即将到达的新居,"惠照师"可能是作者尊敬的一位佛教僧侣或修行者,这里表明作者在新的环境中遇到了精神上的导师。

第三句“我亦化身东海去”,这里的“化身”意指改变形态或身份,“东海去”则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远离尘嚣的愿望。最后一句“姓名莫遣世人知”,表达了作者希望彻底隐匿自己的名姓,不为世人所知,以达到心灵上的自由和解脱。

整首诗流露出苏轼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精神寄托的渴望,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想要摆脱尘俗束缚,追求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莺莺歌·其二

此时潘郎未相识,偶住莲馆对南北。

潜叹凄惶阿母心,为求白马将军力。

明明飞诏五云下,将选金门兵悉罢。

阿母深居鸡犬安,八珍玉食邀郎餐。

千言万语对生意,小女初笄为姊妹。

(0)

白龟城

城堞千寻险,池隍十里馀。

楼台侵汉宇,鼓角动郊墟。

罴虎三军拥,壶浆万户舒。

急须修表进,天意欲何如?

(0)

中和甲辰年冬十月,奉使东泛,泊舟于大珠山下。凡所入目,命为篇名,啸月吟风,贮成十首寄高员外·其三沙汀

远看还似雪花飞,弱质由来不自持。

聚散只凭潮浪簸,高低况被海风吹。

烟笼静练人行绝,日射凝霜鹤步迟。

别恨满怀吟到夜,那堪又值月圆时。

(0)

七言记德诗三十首谨献司徒相公·其三性箴

波澄性海见深源,理究希夷辟道门。

词翰好传双美迹,何须更写五千言。

(0)

石门

灵关非世力,造化创元功。

屈曲穿丹壑,峥嵘倚碧空。

烟萝常蔽日,松竹自吟风。

除却幽人到,尘凡路不通。

(0)

水名

江湖思旧好,河洛赏遗风。

共托金门暇,来游白□□。

竹霞开樽绿,桃花落□红。

故乡渺天涯,应在□地□。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叶小鸾 陈衍 卢祖皋 杨巨源 张玉娘 曹松 张正见 潘阆 杨继盛 赵汝腾 林季仲 陈元光 关汉卿 宋荦 苏曼殊 唐彦谦 刘墉 毕自严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