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尘一望已糊模,野哭千家泪已枯。
且废琴书习弓剑,并将踪迹杂屠沽。
神仙渔父古秦晋,流水桃花今有无。
走尽关山千百里,月光依旧照人孤。
战尘一望已糊模,野哭千家泪已枯。
且废琴书习弓剑,并将踪迹杂屠沽。
神仙渔父古秦晋,流水桃花今有无。
走尽关山千百里,月光依旧照人孤。
这首诗《避乱》由明代诗人李以贞所作,描绘了战乱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
首联“战尘一望已糊模,野哭千家泪已枯。”开篇即以浓墨重彩描绘出战乱的惨烈景象。战尘弥漫,视线模糊,远处的景象变得朦胧不清;千家万户的哭声回荡在荒野之中,泪水早已干涸,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心灵创伤。
颔联“且废琴书习弓剑,并将踪迹杂屠沽。”紧承上联,进一步揭示了战乱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在战乱的背景下,传统的琴棋书画等文雅之事被暂时搁置,人们不得不学习使用弓箭等武器,以自保或参与抵抗。同时,为了生存,他们甚至不得不混迹于市井,从事一些低微的职业。这一联通过“废”与“习”,“琴书”与“弓剑”,“文雅”与“粗鄙”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战乱对社会生活秩序的冲击以及人们为求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无奈选择。
颈联“神仙渔父古秦晋,流水桃花今有无。”借用古代传说中的“神仙渔父”故事,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秦晋之地曾有过神仙渔父隐居的传说,那里的生活宁静美好,如同世外桃源。然而,在战乱的现实中,这样的理想生活是否还存在,是否还能找到,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疑问。这一联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乱的反思。
尾联“走尽关山千百里,月光依旧照人孤。”收束全诗,描绘了一幅孤独的行旅图景。在经历了千山万水的跋涉之后,诗人或许已经疲惫不堪,但月光仍旧洒落在他孤单的身影上。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诗人个人的孤独,也象征着整个社会在战乱中的孤独与无助。月光虽美,却无法驱散内心的忧伤和恐惧,暗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心灵上的创伤。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深刻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