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奴碾茶,愚中有慧。走鹿卧地,动中有止。
而师持麈,閒坐俯视。曾见佛来,法法如是。
夷奴碾茶,愚中有慧。走鹿卧地,动中有止。
而师持麈,閒坐俯视。曾见佛来,法法如是。
这首诗以禅宗思想为底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对佛教中重要人物宾头卢尊者的深刻理解与赞美。
“夷奴碾茶,愚中有慧。”这里将宾头卢尊者比作在平凡生活中,看似愚钝实则蕴藏智慧的人。碾茶的过程,象征着修行中的日常劳作,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正如尊者虽外表平凡,内心却充满智慧。
“走鹿卧地,动中有止。”鹿在奔跑与休息之间,动与静的转换,寓意着生命的动态平衡。这同样适用于宾头卢尊者,他的生活或许看似平凡无奇,但内在却充满了对佛法的坚定追求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而师持麈,閒坐俯视。”师者手持麈尾,闲坐一旁,俯瞰世间万物。这不仅描绘了宾头卢尊者作为导师的形象,也体现了他超然物外、洞察世事的智慧。麈尾在这里象征着教诲与指引,表明尊者不仅自身修行精进,更乐于传授佛法,引导众生。
“曾见佛来,法法如是。”这句话表达了宾头卢尊者曾亲见佛陀,且对其教导深信不疑。他认为佛法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核心价值和实践方法始终如一。这不仅是对宾头卢尊者个人修为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佛法普遍真理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宾头卢尊者作为佛教高僧的非凡智慧与人格魅力,以及他对佛法的虔诚与执着。
东吴赤壁后,濡须亦恶战。
力争到淮南,始可固江甸。
水陆攻合肥,此口成急漩。
远江烟霭中,一望青如淀。
下有濡须水,上有濡须山。
巢湖出何处,还入窦湖间。
隔水对两军,夹水立两坞。
春水方生时,曹公去宜早。
猘子孙仲谋,以江为深沟。
濡须争战后,更到皖水头。
赤城云霞起层峤,采石青山最佳峭。
中有锦袍谪仙居,外有韎韐将军庙。
临江作步如虹悬,长江渺渺波浸天。
群峰插岸相后先,艨艟衔尾舳舻旋。
青绿云山挂眼前,此时此景谁能迁。
所恨兵来多渡此,战争间续三千年。
东吴南朝迄南宋,常开平又奋戈船。
毓麟堂下馀废垒,然犀渚上生寒烟。
此时采石黯无色,迄今何幸留清妍。
彭杨水师靖湖海,采石江边祠堂在。
何如长庚捉月亭,魂魄山川长不改。
尝闻萧尺木,曾画李白楼。
匡庐衡岳落素壁,东岱西蜀连云浮。
此景足助青山色,此画青山留不得。
惟馀赭岸蘸横江,永与青山障采石。
我来无事溯江行,一棹长风万里轻。
船头已向蟂矶去,船后才从牛渚经。
何当待月清秋夜,
《眺采石矶》【清·洪繻】赤城云霞起层峤,采石青山最佳峭。中有锦袍谪仙居,外有韎韐将军庙。临江作步如虹悬,长江渺渺波浸天。群峰插岸相后先,艨艟衔尾舳舻旋。青绿云山挂眼前,此时此景谁能迁。所恨兵来多渡此,战争间续三千年。东吴南朝迄南宋,常开平又奋戈船。毓麟堂下馀废垒,然犀渚上生寒烟。此时采石黯无色,迄今何幸留清妍。彭杨水师靖湖海,采石江边祠堂在。何如长庚捉月亭,魂魄山川长不改。尝闻萧尺木,曾画李白楼。匡庐衡岳落素壁,东岱西蜀连云浮。此景足助青山色,此画青山留不得。惟馀赭岸蘸横江,永与青山障采石。我来无事溯江行,一棹长风万里轻。船头已向蟂矶去,船后才从牛渚经。何当待月清秋夜,
https://shici.929r.com/shici/vfez5BTI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