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赤壁后,濡须亦恶战。
力争到淮南,始可固江甸。
水陆攻合肥,此口成急漩。
远江烟霭中,一望青如淀。
下有濡须水,上有濡须山。
巢湖出何处,还入窦湖间。
隔水对两军,夹水立两坞。
春水方生时,曹公去宜早。
猘子孙仲谋,以江为深沟。
濡须争战后,更到皖水头。
东吴赤壁后,濡须亦恶战。
力争到淮南,始可固江甸。
水陆攻合肥,此口成急漩。
远江烟霭中,一望青如淀。
下有濡须水,上有濡须山。
巢湖出何处,还入窦湖间。
隔水对两军,夹水立两坞。
春水方生时,曹公去宜早。
猘子孙仲谋,以江为深沟。
濡须争战后,更到皖水头。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战争中的激烈场景,特别是濡须口和合肥等地的战役。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紧张氛围。
首句“东吴赤壁后,濡须亦恶战”点明了地点和历史背景,暗示了濡须口战役的激烈程度不亚于赤壁之战。接着,“力争到淮南,始可固江甸”表达了对最终目标的追求,即确保长江流域的安全稳定。
“水陆攻合肥,此口成急漩”描述了在合肥的水陆两路进攻,以及濡须口成为战场上的关键节点。诗人使用“急漩”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战场上的混乱与紧迫。
“远江烟霭中,一望青如淀”通过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苍茫辽阔的战场背景,同时暗含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下有濡须水,上有濡须山”进一步强调了濡须口的战略位置,山与水共同构成了防御的天然屏障。
“巢湖出何处,还入窦湖间”则以巢湖的来去无常,隐喻了战争局势的变幻莫测。
“隔水对两军,夹水立两坞”描绘了两军对峙的场景,水作为自然界限,同时也是战略要地。
“春水方生时,曹公去宜早”提醒人们在春季水位上涨时,应采取行动,体现了对时机的敏感把握。
“猘子孙仲谋,以江为深沟”将孙权比作猛犬,以江为防线,形象地展示了孙权的军事策略和决心。
最后,“濡须争战后,更到皖水头”总结了濡须口战役之后,战斗并未结束,而是转移到了皖水,暗示了战争的持续性和连贯性。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与复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和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曲尘裙与草争绿,象鼻筒轻琼作杯。
可惜小舟横两桨,无人催送莫愁来。
上皇御宇无长策,牧羊奴子孤恩泽。
银莬分印属儿曹,二十馀州尽陷贼。
常山死守平原拒,公家兄弟声名白。
平原白首立班行,忠义凛凛真严霜。
历事四朝唯一节,当年舌舐中丞血。
岂知丞相面如蓝,貌虽夷易心巉岩。
老臣何罪死虎口,到今谁为祛其衔。
临风志士长悲吒,矧瞻遗像严祠下。
未能立草迎送词,一奠椒浆泪盈把。
阴功若以物假人,酬而不酢非所闻。
丙吉于公德在民,皇天有善初无亲。
自我高曾逮公身,奕世载德一于仁。
遇苦即救志劬辛,岂择富贵与贱贫。
久推是心诚而均,可贯白日照苍旻。
譬如农夫耘耔勤,自有丰年穫千囷。
公何屡困蝇与蚊,身虽厄穷道益信。
天不俾之爵禄新,琢磨功行真人邻。
直言便触天子嗔,万里远谪南海滨。
朝夕异引存吾神,两仪入腹如车轮。
罗浮至今馀怪珍,稚川药灶隐荆榛。
飞腾涧谷不可驯,月道或肯来相宾。
区区功名安足云,幸此不为世俗醺。
丹砂傥结道力纯,泠然御风归峨岷。
青松傲霜雪,事误亦迍邅。
或脱斧斤厄,则遭藤蔓缠。
北渠材砢礧,耸壑色芳鲜。
不作千楹栋,终为万斛船。
那知过华屋,长恸摇空鞭。
增击疑仙去,超摇弃我先。
但馀殷枕泪,无复对床眠。
忆昨游湓浦,曾同上紫烟。
春光随杖履,笑响落云泉。
尚想登临处,仍哦唱和篇。
暗惊生死隔,默数十三年。
台宪登群彦,秋风吹一鹯。
诛奸志未舍,谋国疏空传。
醉驭毛车度,谁推日毂旋。
岁时嗟易得,力命古难全。
报施徒云尔,功名信偶然。
清忠光竹帛,英气敛山川。
哭子如临敌,当勾失短鋋。
少节暮年名太重,诏书致之坚不动。
当年捧檄良为亲,安知坐中有张奉。
茅容避雨依树丛,旁人夷踞渠独恭。
朝来杀鸡本供母,从教床下拜林宗。
两翁高行今谁继,吴侯作堂深措置。
镜中勋业姑置之,自广其心养其志。
传闻绝似广陵公,从来孟陶风味同。
未能侯门烦倒屐,想见窗户开青红。
夫人年高视听捷,扶持不用如华妾。
十分金叶寿千龄,笑看醉红潮玉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