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木抱石为胎,根柢纠缠犹木理。
名之为木已换形,黝然古泽芝朵紫。
绳墨既不中,琢磨非所拟。
材不材间全其天,此木实达蒙庄旨。
千年木抱石为胎,根柢纠缠犹木理。
名之为木已换形,黝然古泽芝朵紫。
绳墨既不中,琢磨非所拟。
材不材间全其天,此木实达蒙庄旨。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经历了千年的木头,它在岁月的侵蚀下与石头融合,根部仍然保持着木质的纹理。诗中提到,这块木头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形态,表面呈现出深沉的光泽和紫色的花纹,仿佛是自然界的奇观。诗人感叹,这木头不再受制于人工的规矩,也不再被雕琢成某种形状,而是顺应自然,保持了其原始的天性。这种状态,正契合了道家哲学家庄子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与和谐。整首诗通过咏物表达了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