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处由来初地,会心都契法源。
岩悬水出嵌隙,路转人度松门。
少林名自少室,是一是二堪参。
忽坐壶中天半,下临万壑千岚。
俯仰似沾花雨,布施非为福田。
幽阒自彼无俗,山林於我有缘。
是处由来初地,会心都契法源。
岩悬水出嵌隙,路转人度松门。
少林名自少室,是一是二堪参。
忽坐壶中天半,下临万壑千岚。
俯仰似沾花雨,布施非为福田。
幽阒自彼无俗,山林於我有缘。
这首诗描绘了少林寺的自然美景与禅宗精神,充满了深邃的哲理与超脱的意境。
首先,“是处由来初地,会心都契法源。”这两句诗以“初地”和“法源”为关键词,暗示了少林寺作为佛教圣地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在佛法修行中的重要性。这里的“初地”可能指的是修行者开始修行的起点,而“法源”则代表了佛法的源头,体现了少林寺在佛法传承中的核心作用。
接着,“岩悬水出嵌隙,路转人度松门。”这两句描绘了少林寺周围环境的壮丽景色。岩石高悬,水流从中溢出,形成独特的景观;道路蜿蜒,人们穿越松林,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寓意着修行之路的艰难与神圣。
“少林名自少室,是一是二堪参。”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少林寺与少室山的联系,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理解“一”与“二”的关系?这既是对少林寺历史地位的肯定,也是对修行者内心世界探索的引导。
“忽坐壶中天半,下临万壑千岚。”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的境界,仿佛诗人坐在一个小壶中,悬浮于天空之中,俯瞰着下方的万壑千岚。这种景象象征着修行者超越世俗,达到心灵自由的状态。
“俯仰似沾花雨,布施非为福田。”这两句表达了对佛法实践的理解。通过“沾花雨”的比喻,诗人说明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所行善事,如同雨水滋润大地,虽不直接追求物质的回报,但最终会结出善果。这反映了佛教中“因果报应”和“布施”的理念。
最后,“幽阒自彼无俗,山林於我有缘。”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少林寺及其周围环境的深深喜爱与认同。在幽静的山林中,远离尘世的喧嚣,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与自然界的美好融为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少林寺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佛法修行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对佛法智慧的领悟,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