咫尺花宫谢眺登,轻舟便偶不寻僧。
风幡初地镇标偈,松竹假山自作朋。
乾惕何能觅常乐,慈悲亦岂异哀矜。
退堂开士怀乡去,了识未臻无退乘。
咫尺花宫谢眺登,轻舟便偶不寻僧。
风幡初地镇标偈,松竹假山自作朋。
乾惕何能觅常乐,慈悲亦岂异哀矜。
退堂开士怀乡去,了识未臻无退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乘坐小船经过万寿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与哲理。首联“咫尺花宫谢眺登,轻舟便偶不寻僧”以谢眺登临花宫的典故起笔,暗示诗人虽身处繁华之地,却心向宁静,不为世俗所累。轻舟偶遇,似乎是在寻找心灵的归宿,而非寻求僧侣的指引。
颔联“风幡初地镇标偈,松竹假山自作朋”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风中之幡,静立于初地,仿佛在宣示某种真理;而松竹假山,自成一派,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自我组织。这里运用了佛教中的概念,如“风幡”象征着对事物本质的洞察,“松竹假山”则寓意自然界的秩序与和谐。
颈联“乾惕何能觅常乐,慈悲亦岂异哀矜”转入对人生哲学的探讨。乾惕,即乾卦的警惕之意,常用来形容人的警觉与努力。诗人在此提出疑问:在追求常乐的过程中,是否真的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同时,将慈悲与哀矜并提,表达了对人性中善良与悲悯的深刻思考。
尾联“退堂开士怀乡去,了识未臻无退乘”则以一位僧人离开寺院,返回家乡的场景作为结语。这不仅是一个个人的选择,也象征着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回归。了识未臻,意味着对真理的追求还未达到终点;无退乘,则表明即使在追求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也不应放弃前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以及精神世界独特而深邃的理解。
秋山夜来雨,云气朝尚昏。
禅庭无来辙,但见落叶繁。
石室暗灯火,天容开霁痕。
耳目思远适,旷然启曾轩。
长谣缓轻策,去去穷深源。
方塘滟清流,凫雁静不喧。
时遭羲皇翁,容与谐笑言。
邈然采真赏,岁晏谁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