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国遗民今再逢,幸于莲社暂过从。
忘机相对閒凭几,善问何言答扣钟。
泽畔行吟宁有慕,人前礼法且教慵。
年来爱诵高人语,贤则蛟之圣则龙。
沛国遗民今再逢,幸于莲社暂过从。
忘机相对閒凭几,善问何言答扣钟。
泽畔行吟宁有慕,人前礼法且教慵。
年来爱诵高人语,贤则蛟之圣则龙。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罗洪先在青原山中赠给刘五斋郡丞的作品,通过四次重复前韵的形式,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首句“沛国遗民今再逢”,诗人以“沛国遗民”自比,表达了自己作为古代文化的继承者,在今日能够再次相遇知音的喜悦之情。“再逢”二字,既是对过往友谊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相知的期待。
“幸于莲社暂过从”,诗人将此次相聚比作偶然光顾佛教的莲社,暗示了这次会面虽短暂却意义非凡,如同佛门中的清净之地,给予心灵以慰藉和启迪。
“忘机相对闲凭几”,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对而坐,心境平和,无心机算计,只是悠闲地依靠在桌边交谈的情景。这体现了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纷扰的宁静生活状态。
“善问何言答扣钟”,通过友人的提问,诗人以敲击钟声来回应,象征着智慧的传递和心灵的共鸣。这里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学识,也体现了他对于对话和交流的重视。
“泽畔行吟宁有慕”,诗人提到自己在湖畔漫步吟唱,并非出于对某种特定事物的向往,而是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精神的追求。
“人前礼法且教慵”,在人前遵守礼法固然重要,但诗人认为在适当的时候,也应该放松约束,享受生活的乐趣。这反映了他对传统礼仪与个人自由之间平衡的思考。
“年来爱诵高人语,贤则蛟之圣则龙”,诗人表示近年来特别喜爱诵读智者的言论,无论是贤能之人还是圣贤之士,都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敬仰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交流,以及其对生活、自然、知识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一次友情的颂歌,也是对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与表达。
百里尽平壤,兹山忽中蟠。
谽谺得宏深,迂徐纳平宽。
僧坊隐其腹,崇搆居桓桓。
立神卫觚棱,缘云置阑干。
我来玄冬交,榜舟起微澜。
天连黄沙白,露委青林丹。
地无车马尘,松筠政坚完。
苍然后凋意,彼此不厌看。
稍稍陟其崖,探源汲清寒。
恭惟桑苧翁,出处良独难。
帝青九万里,冥飞见脩翰。
空留雪泥迹,莫究清净观。
煮茗涤烦暑,晏然有馀欢。
自古高节士,无如严子陵。
客星耀寒芒,归隐不可徵。
妇人守妇节,之死矢不二。
以节加今名,或顺或婉懿。
舍是而曰高,高岂在闺壸?
由名斯究实,于义窃未稳。
袁母陈氏媪,一邑称淑贤。
训儿昌家基,母老雪满颠。
岩岩高节楼,枅栱绚云日。
一赋柏舟诗,千古保贞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