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雨洒凉秋,山云涌似流。
轻寒增幕底,野水涨溪头。
牧马嘶声壮,饥鹰侧翅愁。
命车传罢猎,聊学魏文侯。
塞雨洒凉秋,山云涌似流。
轻寒增幕底,野水涨溪头。
牧马嘶声壮,饥鹰侧翅愁。
命车传罢猎,聊学魏文侯。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边塞的雨景,以及由此引发的自然与动物的反应,同时融入了作者对狩猎活动的反思和对古代君王的向往。
首联“塞雨洒凉秋,山云涌似流”,以“塞雨”点明地点为边塞,秋季的雨水洒落,营造出一种凄凉而静谧的氛围。接着,“山云涌似流”运用比喻手法,将山间的云雾比作流动的水流,生动地展现了雨后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
颔联“轻寒增幕底,野水涨溪头”,进一步描绘了雨后的环境变化。轻寒之气在帐篷下弥漫,暗示了天气的变化;而溪流因雨水的汇聚而上涨,展现了自然界中水体的动态美。
颈联“牧马嘶声壮,饥鹰侧翅愁”,通过牧马的嘶鸣和饥饿老鹰的挣扎,展现了动物在自然环境变化下的生存状态。牧马的嘶鸣可能是因为寒冷或对未知环境的警觉,而饥饿的老鹰则因食物短缺而表现出焦虑。
尾联“命车传罢猎,聊学魏文侯”,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君王魏文侯的向往。魏文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君主,以善于任用贤才著称。这里,作者或许是在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保持对传统智慧和高尚品德的追求,通过“罢猎”这一行为象征性地表达了一种对和谐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含着对古代君王治理国家智慧的钦佩。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对历史人物的联想,展现了诗人对边塞雨景的独特感受,以及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
烧金饵玉燕齐客,霞表心情鬼踪迹。
空中沆瀣期奉君,十指金仙倚空碧。
青青草已绵千里,阿奴更祝螟蛉子。
两都文武遂成灰,独唁刘家旧山水。
东都却忆茂陵道,恨不当初与俱老。
车轮未转泪成河,白日无光天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