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客度河甸,空林寒日初。
风高脆蒲苇,水落困龙鱼。
民物诛求际,边陲战伐馀。
济时须大老,莫恋草玄庐。
行客度河甸,空林寒日初。
风高脆蒲苇,水落困龙鱼。
民物诛求际,边陲战伐馀。
济时须大老,莫恋草玄庐。
这首诗描绘了行旅人在河畔林间的景象,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映射出社会的动荡与变迁。首联“行客度河甸,空林寒日初”以行客过河、空林寒日的场景开篇,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寒冷的氛围,暗示着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孤独。
接着,“风高脆蒲苇,水落困龙鱼”两句,通过自然界的风高、蒲苇脆响、水位下降、龙鱼困顿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季节的变化,也暗喻了社会环境的艰难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蒲苇在风中摇曳,象征着社会中的个体在强权或困难面前的脆弱;龙鱼困于浅水,暗示了底层民众在压迫下的挣扎与无奈。
“民物诛求际,边陲战伐馀”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民物诛求,意味着统治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达到了极致;边陲战伐馀,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边疆地区的影响。这两句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动荡。
最后,“济时须大老,莫恋草玄庐”表达了诗人对于解决时局问题的期待和建议。这里的“大老”指的是能够担当重任、解决时局问题的贤能之士,而“草玄庐”则可能是指隐居之地,暗示了诗人对于那些逃避现实、不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的批评。这两句既是对当政者的呼吁,也是对社会贤达的期许,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文关怀。
花是主人身是客,更欲花前罗酒食。
花应笑我强相亲,毕竟人花谁是得。
金樽到手我自醉,道人何妨且观色。
三界观来即是空,醉里宁知渐游北。
等为圆镜随身现,认着分明却虚掷。
持此问花花不答,嗟我与君徒入域。
不如收却閒眼坐,万境纷纷在披坼。
一番风雨便纷飞,念垢情尘漫磨拭。
今年春尽有明年,花落花开几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