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笑我,百日催人,年来书剑飘零。
曾几何时,此间又作长行。
长安莫问倦旅,似随风、春絮秋萍。
征尘满,又连朝风雨,阻住归程。
客路嘶残羸马,任黄沙瘗恨,碧草无情。
惟有平林,遥天一抺青青。
盼他雨馀渐霁,喜林稍、清脆蝉声。
行暮矣,有炊烟、一缕远迎。
青山笑我,百日催人,年来书剑飘零。
曾几何时,此间又作长行。
长安莫问倦旅,似随风、春絮秋萍。
征尘满,又连朝风雨,阻住归程。
客路嘶残羸马,任黄沙瘗恨,碧草无情。
惟有平林,遥天一抺青青。
盼他雨馀渐霁,喜林稍、清脆蝉声。
行暮矣,有炊烟、一缕远迎。
这首《声声慢·新乡道中》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年的王易所作,以行旅者的视角描绘了旅途中的感受和景色。开篇“青山笑我,百日催人”,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青山仿佛在嘲笑他的漂泊不定。接着,“年来书剑飘零”表达了诗人多年来的生活动荡,剑与书相伴,却始终无法安定。
“曾几何时,此间又作长行”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频繁,诗人不禁怀念起过去的日子。接下来的“长安莫问倦旅,似随风、春絮秋萍”描绘了旅途中的疲倦和无定,如同随风飘荡的春絮和秋天的浮萍,暗示了生活的不稳定和内心的孤独。
“征尘满,又连朝风雨,阻住归程”写出了旅途中的艰辛,连续的风雨阻碍了回家的路,增添了诗人归乡的困难。然后,“客路嘶残羸马,任黄沙瘗恨,碧草无情”借马的疲惫和自然环境的冷漠,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然而,即使在困境中,诗人仍能从“惟有平林,遥天一抺青青”中找到一丝慰藉,那远方的一抹青翠树林,象征着希望和生机。随着雨后的“清脆蝉声”,诗人期待着旅程的结束,看到“一缕炊烟远迎”,那是家的温暖和期盼。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与内心世界的丰富,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犹记三山驿舍秋,一尊尘榻共夷犹。
毫端飒飒生风雨,水畔盈盈笑女牛。
游客又惊今夕过,沈郎还似去年不。
衡阳不度南飞雁,欲问音书何处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