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寻春春已归,紫梅犹有折残枝。
老僧兀坐如枯木,花谢花开总不知。
山寺寻春春已归,紫梅犹有折残枝。
老僧兀坐如枯木,花谢花开总不知。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寺庙在春天的宁静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首句“山寺寻春春已归”,点明了地点和时节,暗示着春天已经悄悄离去,而诗人却在山寺中寻找春的痕迹。这里的“寻春”不仅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暗含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生命流转的感慨。
次句“紫梅犹有折残枝”,具体描绘了一幅紫梅残枝的画面。紫梅作为春天的象征,即便在春末夏初之际,仍能见到它折断的枝条,这既是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也是对生命力坚韧不屈的赞美。
第三句“老僧兀坐如枯木”,将镜头转向了寺庙中的老僧。他独自坐在那里,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如同一株枯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老僧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以及他对世事变迁的淡然态度。
最后一句“花谢花开总不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无论是花开花落,还是季节更迭,老僧都似乎对此无动于衷,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句话不仅表达了老僧对自然现象的无知觉,也暗示了他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山寺中春天即将结束的景象,以及老僧面对自然变化时的超然态度,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流转、自然和谐与个人心境的深刻思考。
陵陆变沧海,复作清浅流。
扶疏蕊渊桂,先惊蒲柳秋。
姑苏台未乾,坐见麋鹿游。
秦皇正游览,黄屋指沙丘。
乃知晞朝露,不必潜蛟虬。
桀蹠岂庸陋,比德惭蜉蝣。
夷齐苦葵藿,垂誉贤伊周。
贫贱未必污,邪辟深可羞。
愚智混生死,善恶观其由。
昧死尚役役,身外滋旁求。
君不见当年梨园歌舞人,歌声未歇生白头。
及时游衍且行乐,莫教日入辞高楼。
请君试诵青苔篇,令君一诵忘百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