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老山僧意味真,瘦筇高笠往来频。
十年著我东林社,更道何曾见一人。
野老山僧意味真,瘦筇高笠往来频。
十年著我东林社,更道何曾见一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林隐居图景。诗人以“野老山僧”为引子,点明了人物的身份与心境,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着内心的平静与真实。通过“瘦筇高笠”的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这些隐士们的生活状态——他们身着简朴,行走在山林之间,与自然亲密无间。
“往来频”三字,不仅表现了山僧与老者频繁的互动,也暗示了他们在自然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日常生活的简单与纯粹。十年之久的相伴,却未曾见到除彼此之外的其他人,这既是对隐居生活的独特体验的强调,也是对人与自然之间深厚情感的赞颂。
“更道何曾见一人”一句,既是对于过往岁月的感慨,也是对当前生活状态的肯定。它表达了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纯粹和深刻,不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自由与满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内心世界深刻理解与向往,以及对简单、纯净生活的赞美。它不仅是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更是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一种诗意表达。
皎皎云间月,灼灼我室闾。
酣歌美长夜,清辉丽高隅。
征夫许报国,将使万里途。
是时吹寒风,晨起驱行车。
仰视天文乖,俯视长江殊。
良友惜远别,执手相踟蹰。
清时不屡好,嘉会难再娱。
万里一失所,中道将何如。
愿子著明誓,善保千金躯。
燕语莺啼,杏坛春色。为甚无人领略。
又添个、山青水绿。
是多多少少,明明白白,对面不识。方且荡然放逸。
不亦文辞雕琢。
圣人道、君子不必相与言,但示以礼乐。
礼乐无言莫穿凿。一味融融,无穷静乐。
步步行行皆妙用,言言句句俱寂寞。
舜曰道、心明心即道,百姓日用,不知不觉。
从学者再三,勤勤有请,也只不可说著。
薄暮垂虹去。正江天、残霞冠日,乱鸿遵渚。
万顷云涛风浩荡,笑整羽轮飞渡。
问弱水、神仙何处。
翳凤骑麟思往事,记朝元、金殿闻钟鼓。
环佩响,翠鸾舞。梦中失却江南路。
待西风、长城饮马,朔庭张弩。
目尽青天何时到,赢得儿童好语。
怅未复、长陵抔土。
西子五湖归去后,泛仙舟、尚许寻盟否。
风袂逐,片帆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