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制既紊,大都乃偶国。
乡遂变轨里,都鄙乱阡陌。
均人失所掌,平土恶可得。
元魏诏均田,自上之指给。
男妇逮奴婢,田受各有级。
扰民恩不周,制地已无术。
元稹画作图,周主所叹惜。
吏民诏先习,一岁行不及。
视魏倘设施,五十或笑百。
宣和乃置局,投牒任诬白。
私田指天荒,主者反租役。
鲁山阖县田,尽括不留隙。
夺良以入公,夺公复有贼。
均地不可行,均税济其塞。
郭咨孙琳方,救敝出末策。
美名固可慕,实施竟何益。
天下方骚然,废书三太息。
王畿制既紊,大都乃偶国。
乡遂变轨里,都鄙乱阡陌。
均人失所掌,平土恶可得。
元魏诏均田,自上之指给。
男妇逮奴婢,田受各有级。
扰民恩不周,制地已无术。
元稹画作图,周主所叹惜。
吏民诏先习,一岁行不及。
视魏倘设施,五十或笑百。
宣和乃置局,投牒任诬白。
私田指天荒,主者反租役。
鲁山阖县田,尽括不留隙。
夺良以入公,夺公复有贼。
均地不可行,均税济其塞。
郭咨孙琳方,救敝出末策。
美名固可慕,实施竟何益。
天下方骚然,废书三太息。
这首清代黄节的《咏史(其二)》描绘了社会动荡时期土地制度的混乱与问题。诗中提到,原有的王畿地区秩序紊乱,首都大都也受到影响,乡村和城市间的交通道路变得杂乱无章。均田制本为北魏时期试图解决土地分配不均的政策,但实施过程中恩惠未能普及,土地划分方法失效。元稹曾试图绘制改革图景,但成效有限,宣和年间虽设机构管理,却充斥着欺诈和虚报。田地被随意指为荒地,导致私人田产仍需缴纳租税,甚至官府土地也被侵夺,百姓深受其苦。
鲁山一例中,田地几乎被尽数征取,公私权益都被侵犯。郭咨和孙琳提出的改革方案试图挽救时弊,但诗人认为这些美好的设想在实践中并无实际益处。国家局势动荡,诗人对此深感忧虑,只能长叹不已。
整首诗通过历史事件和实例,揭示了均田制在执行中的困境和改革措施的局限性,表达了对社会公正和民生疾苦的关注。
空江欲雪云冥冥,天低月暗吟寒厅。
独雁时闻四窗白,双眼未合孤灯青。
败芦丛筱环沙尾,几树横斜映清泚。
未春先已发幽香,岁晚篱连见冰蕊。
城南小筑掩柴荆,袅袅茶烟客思清。
夜犬无声人语寂,枯棋坐隐已三更。
短童首触屏风卧,檐外一声惊雀堕。
萧骚水阁纸衾单,有梦不愁花底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