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积霪涨,浩与田麦平。
绕田有大河,乱草河中生。
岸高难下泄,壅之故上停。
陆沈马安涉,河坦翻足行。
石桥峻千丈,过马疑入城。
沧桑在人世,颠倒谁能凭?
夜来积霪涨,浩与田麦平。
绕田有大河,乱草河中生。
岸高难下泄,壅之故上停。
陆沈马安涉,河坦翻足行。
石桥峻千丈,过马疑入城。
沧桑在人世,颠倒谁能凭?
此诗描绘了雨后积水与田地齐平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力量。诗人通过“夜来积霪涨”一句,巧妙地将夜晚的雨水积累与田地的水位上升联系起来,形象地展示了雨水对农田的影响。接着,“浩与田麦平”一句,进一步强调了积水的广泛和严重程度,使得田地与麦苗仿佛处于同一水平面,营造出一种压抑而沉重的氛围。
“绕田有大河,乱草河中生”两句,不仅描绘了河流环绕田地的场景,还通过“乱草”这一细节,暗示了河水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的状态,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随后,“岸高难下泄,壅之故上停”揭示了河水无法顺畅流动的原因,即河岸过高导致水流受阻,河水被迫停留在较高位置,形成了一种自然界的平衡与冲突。
“陆沈马安涉,河坦翻足行”则通过对比陆地与河流的状态,展现了洪水带来的不便与危险。陆地因积水而变得难以通行,而河流却因为水位上升而变得更加平坦,人们反而能在河中行走,这种反常的现象反映了洪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及其不可预测性。
最后,“石桥峻千丈,过马疑入城”一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石桥的高度,仿佛通向另一个世界,既体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壮观,也暗示了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渺小与无助。“沧桑在人世,颠倒谁能凭?”则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在面对自然力量时人类的无力感和对命运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山上何所有,言有望海堂。
昔有耶律氏,读书山之阳。
高名标史册,让德迈寻常。
大地涵灵秀,阅世产贤良。
贺公乃继起,进退慎行藏。
盗贼俱遵化,干戈靖一乡。
管公避魏乱,龙头姓名芳。
何如参性道,后学见羹墙。
驱车过山侧,极目引领望。
古人不可作,临风慨以慷。
南山有松柏,郁郁百千寻。
云中耸干直,岭上结根深。
饱沾雨露润,坚成铁石心。
充作栋梁材,巨室独胜任。
寄语众桃李,莫急出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