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游赤水,象罔得玄珠。
遇道皆如此,安用图与书。
奈何江左流,所味在清虚。
六籍皆糟粕,三坟为土苴。
得鱼可忘筌,无筌焉取鱼。
譬人适莽浪,伥伥将奚如。
悲哉道丧世,一叹徒愁予。
黄帝游赤水,象罔得玄珠。
遇道皆如此,安用图与书。
奈何江左流,所味在清虚。
六籍皆糟粕,三坟为土苴。
得鱼可忘筌,无筌焉取鱼。
譬人适莽浪,伥伥将奚如。
悲哉道丧世,一叹徒愁予。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慎行的《感怀二十首》之二十,表达了一种对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感慨和无奈。
首句“黄帝游赤水,象罔得玄珠”,以黄帝游历赤水、象罔寻得玄珠的故事,象征着追求真理或高尚道德的过程。接着“遇道皆如此,安用图与书”,指出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切经历都是宝贵的,无需依赖书本知识。
“奈何江左流,所味在清虚”,诗人感叹在江左(泛指南方)的风气中,人们更倾向于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六籍皆糟粕,三坟为土苴”表达了对传统经典价值的质疑,认为它们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得鱼可忘筌,无筌焉取鱼”引用了庄子的寓言,强调了方法与目的的关系,即达到目标后,方法可能变得不那么重要。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追求真理过程中手段与目的关系的思考。
“譬人适莽浪,伥伥将奚如”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在茫茫人海中迷失方向的无助感,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
最后,“悲哉道丧世,一叹徒愁予”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深深悲哀和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