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学汤休长鬓髭,罢修禅颂不披缁。
龙盂虎锡安何处,象简银鱼得几时。
宗炳社抛云一榻,李膺门醉酒千卮。
莫言谁管你閒事,今日尘中复是谁。
闻学汤休长鬓髭,罢修禅颂不披缁。
龙盂虎锡安何处,象简银鱼得几时。
宗炳社抛云一榻,李膺门醉酒千卮。
莫言谁管你閒事,今日尘中复是谁。
这首诗《赠陈文亮》由唐代诗人文彧所作,通过对陈文亮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首联“闻学汤休长鬓髭,罢修禅颂不披缁”,开篇即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陈文亮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转变。他不再像汤休那样蓄着长长的胡须,也不再从事佛教修行,放弃了僧侣的身份。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陈文亮生活状态的变化,暗示着他可能经历了某种重要的转变或选择。
颔联“龙盂虎锡安何处,象简银鱼得几时”,进一步深入探讨陈文亮的精神世界。龙盂、虎锡是古代僧侣行脚时携带的物品,象征着修行者的身份和工具;而象简银鱼则是官吏的标志,代表权力和地位。这两句诗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在询问陈文亮在放弃僧侣生活后,他的精神寄托和身份认同在哪里,以及他是否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颈联“宗炳社抛云一榻,李膺门醉酒千卮”,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进一步描绘陈文亮的形象。宗炳是东晋时期的画家,他曾经隐居山林,留下“一榻云”这样的佳话;李膺则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以高洁的品行和广纳贤才的名声著称。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既赞美了陈文亮的超然脱俗,又暗示了他可能面临着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在社会中的孤独感。
尾联“莫言谁管你閒事,今日尘中复是谁”,则表达了对陈文亮的深切关怀和理解。诗人提醒陈文亮,不必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要走。同时,这句话也暗含了对陈文亮当前处境的同情,以及对其未来命运的担忧。
综上所述,《赠陈文亮》不仅是一首对特定人物形象的描绘,更蕴含了对个人选择、精神追求和社会认同的深刻思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巧妙的对比,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反思。
兹山西北来,旋转十二雷。
昔人望乡处,生别何崔嵬。
我来坐绝顶,云汉森昭回。
出日腾金钲,积露流银台。
长空不受暑,雪花散皑皑。
毡车引绳过,屈曲肠九回。
微踪愧三至,南望心低回。
长风马耳迅,何当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