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谁复问长安,九陌花光梦里看。
邦禁自宽愁酷吏,史宬多阙借稗官。
风流异代仍归晋,月旦何心冀识韩。
清誉几人终惠好,楚江回首溯鸡坛。
蹉跎谁复问长安,九陌花光梦里看。
邦禁自宽愁酷吏,史宬多阙借稗官。
风流异代仍归晋,月旦何心冀识韩。
清誉几人终惠好,楚江回首溯鸡坛。
这首诗《秣陵秋况(其一)》由明代诗人区怀年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首句“蹉跎谁复问长安”,以长安象征古代繁华与历史,表达了对过往辉煌不再的感慨,同时也暗含着对当下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的无奈。接下来的“九陌花光梦里看”一句,将现实与梦境交织,以花光比喻繁华景象,暗示在梦中才能寻觅到往日的荣华。
“邦禁自宽愁酷吏”一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特别是对严苛官员的批判,表达了对公正与仁慈的渴望。“史宬多阙借稗官”则进一步指出正史的缺失和民间传说的重要性,强调了民间记忆对于历史记录的补充作用。
“风流异代仍归晋”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晋代风流人物的怀念,同时也寄托了对不同时代间精神传承的思考。“月旦何心冀识韩”则是对知音难遇的感慨,韩可能指的是某一特定人物或理想中的知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理解的呼唤。
最后,“清誉几人终惠好,楚江回首溯鸡坛”两句,总结了全诗的情感,一方面表达了对高尚声誉的追求与珍惜,另一方面则通过楚江与鸡坛的意象,寄托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与向往,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与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世界。
凤凰钗、宝玉凋零。惨然怅,娇魂怨,饮泣吞声。
还被凌波呼唤,相将金谷同游,想见逢迎处,揶揄羞面,妆脸泪盈盈。
醉眠人、醒来晨起,血凝螓首,但惊喧,白邻里、骇我卒难明。
思败幽囚推究,覆盆无计哀鸣。
丹笔终诬服,圜门驱拥,衔冤垂首欲临刑。
北枝顽顿如不仁,南枝警敏如有神。
方当群有急归宿,忽自太无偷发春。
画画清脩枝拔萃,点点精明花引类。
幻尽岁寒姿者天,吾宗所幻天相似。
溪边照水周逸民,檐下横窗晋诗人。
胸次还馀墨外墨,笔端更写真中真。
把南金报犹轻议,举赵璧归非厌嗜。
只今随牒广之南,彼大庾山吾画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