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看月上霜,君看霜下月。
不知月盖霜,不知霜盖月。
但觉我一身,上下中央四旁总澄彻。
霜是何物如此清,月是何物如此明。
白头老翁坐中庭,半夜可数毛发茎。
群阴积聚纯粹精,虾蟆吸尽瑶池津。
银河两道来藏冰,玉龙走入蟠千寻。
倩君两耳为我听,其閒恐有波浪声。
初出海时蛟螭鸣,却入海时潮头生。
小鲸走入尾闾内,大鲸大鳅寒不睡。
莫教射倒金银宫,鳌背神人难设备。
君看月上霜,君看霜下月。
不知月盖霜,不知霜盖月。
但觉我一身,上下中央四旁总澄彻。
霜是何物如此清,月是何物如此明。
白头老翁坐中庭,半夜可数毛发茎。
群阴积聚纯粹精,虾蟆吸尽瑶池津。
银河两道来藏冰,玉龙走入蟠千寻。
倩君两耳为我听,其閒恐有波浪声。
初出海时蛟螭鸣,却入海时潮头生。
小鲸走入尾闾内,大鲸大鳅寒不睡。
莫教射倒金银宫,鳌背神人难设备。
这首诗以月与霜为主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悟。诗中将月与霜的关系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通过“君看月上霜,君看霜下月”开篇,引出对两者之间相互覆盖、难以分辨的描述,体现了自然界中微妙而和谐的共生关系。
接着,诗人进一步探讨了月与霜的本质,提出“霜是何物如此清,月是何物如此明”,通过对比,突出了月光的明亮与霜的纯净,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随后,诗人以“白头老翁坐中庭,半夜可数毛发茎”描绘了一幅深夜静观月色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氛围。
接下来的几句,“群阴积聚纯粹精,虾蟆吸尽瑶池津。银河两道来藏冰,玉龙走入蟠千寻”则将想象的触角延伸至更广阔的宇宙空间,通过“群阴”、“瑶池”、“银河”、“玉龙”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宇宙图景,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与向往。
最后,“倩君两耳为我听,其閒恐有波浪声。初出海时蛟螭鸣,却入海时潮头生。小鲸走入尾闾内,大鲸大鳅寒不睡。莫教射倒金银宫,鳌背神人难设备”部分,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通过鲸鱼、蛟龙等海洋生物的形象,以及对海洋深处声音的想象,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构建了一个既具现实感又充满奇幻色彩的自然世界,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