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城岁晚欲回舟,山寺携衾作夜游。
爱月不妨寒步影,岸冠微觉露濡头。
蒲团对语僧围烛,菊宴分题客咏秋。
怪是思清还废寝,钟声为破小堂幽。
家城岁晚欲回舟,山寺携衾作夜游。
爱月不妨寒步影,岸冠微觉露濡头。
蒲团对语僧围烛,菊宴分题客咏秋。
怪是思清还废寝,钟声为破小堂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徐祯卿在年末时节,乘舟返回家乡之际,与山中寺庙中的僧侣一同夜游的情景。诗中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联“家城岁晚欲回舟,山寺携衾作夜游”,开篇即点明了时间与地点,年末归家,却因夜游寺庙而延缓了行程。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颔联“爱月不妨寒步影,岸冠微觉露濡头”,进一步描绘了夜游时的景象。诗人漫步于月光下,寒气虽重,但月光如水,洒在身上,仿佛能洗净尘世的烦恼。岸边的冠冕(可能指帽子或某种装饰物)在露水的滋润下显得格外清新,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美丽。
颈联“蒲团对语僧围烛,菊宴分题客咏秋”,转而描写寺庙内的场景。诗人与僧侣们围坐于烛光之下,谈论着佛法与人生,氛围宁静而祥和。同时,菊花宴上,宾客们各自吟诗作赋,以秋日为主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生活的感悟。
尾联“怪是思清还废寝,钟声为破小堂幽”,最后以一种略带神秘的语气收尾。诗人因内心的清静而忘记了睡眠,直到寺庙的钟声响起,打破了小堂的宁静。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寺庙生活对他心灵的净化作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与僧侣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他对精神世界探索的渴望。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明代文人诗作中的佳品。
忽闻乘月上层台,正值江湖夜色开。
云屋万重灯火合,雪山千仞海潮来。
静游虽有诗情得,独笑应无俗语陪。
纵使羁怀多感慨,若逢清致少徘徊。
安得长材护北州,暂烦儒将拥轻裘。
声名不啻一敌国,功业何须万里侯。
设馆高牙延永昼,猎场飞骑入清秋。
天枢严近恩荣重,归梦应思帝所游。
二年驯扰傍山家,欲领东还道路赊。
送汝给孤园里去,此生长伴大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