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流泉饮鹿,云中茅屋鸣鸡。
幽人策杖何去,采药菖蒲寺西。
石上流泉饮鹿,云中茅屋鸣鸡。
幽人策杖何去,采药菖蒲寺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山间生活画卷。首句“石上流泉饮鹿”,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山间泉水潺潺,鹿儿悠然饮水的和谐景象,传递出一种自然与生灵和谐共处的美好氛围。接着,“云中茅屋鸣鸡”一句,将视线从地面抬升至空中,描绘了云雾缭绕中的茅草屋,以及屋内鸡鸣声声的情景,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性。
“幽人策杖何去,采药菖蒲寺西”则引入了一个隐士的形象,他手持竹杖,行走在山林之中,似乎在寻找什么,或许是草药,或许是心灵的归宿。这里的“菖蒲”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也常被赋予了精神层面的意义,象征着智慧和纯洁。整个诗句通过隐士的行动,表达了对自由、自然和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间自然景色和隐士生活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意境,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
数更残漏,恁风风雨雨,酿就夜窗寒。
痕偶留泥,梦还怯水,春情草草阑珊。
算几日、便逢寒食,渐花飞、胡蝶作成团。
忙到莺莺,归来燕燕,甚事卿干。
一样光阴游戏,有窥墙密约,顾曲偷欢。
似醉疑醒,欲嗔成悔,无端兜惹凄酸。
只可惜、柳支漂荡,绾西东、遮莫浪栖攀。
试问铜盘蜡烬,泪为谁干。
怅同是、天涯羁旅,恨别伤离,黯然难赋。
满目烽烟,忍堪飘泊不归去。
侧身东望,指点点、金堤树。
树外是斜阳,只不见、皖公山暮。
无语,奈萧萧落叶,未把玉骢留住。
家山梦里,怎知我、客程还阻。
更休说、绝代才华,也一例、琵琶酸楚。
怕后夜思量,淮水都无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