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遥方过雨,意入更逢凉。
声是戛寒玉,境还生静香。
万竿笼日照,一线漏天光。
却羡山僧逸,坐消九夏长。
目遥方过雨,意入更逢凉。
声是戛寒玉,境还生静香。
万竿笼日照,一线漏天光。
却羡山僧逸,坐消九夏长。
此诗描绘了竹林间的一处清凉之地,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幽深的画面。首句“目遥方过雨”,仿佛远处刚刚经过一场细雨,空气清新,视线也变得格外遥远。次句“意入更逢凉”,则直接点明了这里的凉爽之感,不仅来自自然界的气候,更是心灵深处的一种感受。
接着,“声是戛寒玉,境还生静香”两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将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声音比作寒玉相击,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同时,环境中的静谧与清香,仿佛能激发人的感官体验,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氛围。
“万竿笼日照,一线漏天光”描绘了竹林间的光影交错,阳光透过密集的竹叶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这种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循环。
最后,“却羡山僧逸,坐消九夏长”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隐士生活的向往。在炎炎夏日,山僧能够悠然自得地享受这份清凉与宁静,远离尘嚣,这正是诗人所羡慕的闲适生活状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竹林中的清凉世界,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充满了浓厚的文人情怀和审美趣味。
村村屋头鸦乱飞,尘封爨火炊烟微。
邻人乞食县门去,羡杀鼠食官仓肥。
江南今年星在罶,青钱二百米一斗。
诏令减价更赈荒,里老奉行开户口。
县令踏勘初入村,万户尽望天家恩。
饥民无钱吏胥怒,有名不上官家簿。
士生三代下,著书日纷纭。
武侯与靖节,述作称完人。
三聘出草庐,治国兼治军。
灭贼志未遂,鞠躬竟忘身。
彭泽归去来,耻为二姓臣。
甘守西山节,荆轲愿空存。
二公重志行,岂惟尚华文。
隆中倘未出,悠然乐天真。
柴桑苟任事,述祖抒忠纯。
易地则皆然,孟子曾有云。
吾生千载后,展卷如相亲。
梦寤接古贤,心期共探论。
还祈志颜尹,望古情弥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