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鍊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边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鍊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边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仙人在仙界的生活情景。开篇“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两句,直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仙人的年龄定格为十五岁,这是一种常见于道教修炼观念中的理想状态。仙人擅长吹奏笙,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与仙境相得益彰,显示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享受。
“始闻鍊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仙界的神秘与美好。鍊气指的是炼制灵气,这里说仙人能够听到这种声音,并且能够像神话中的仙人一样,以金液为食,与天地同寿。玉京则是仙界的宫殿,仙人朝向天庭赴往,显示了一种超越凡尘、升华到更高境界的愿望。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边已”两句,通过对空间距离的描写,强调了仙界的辽阔和神秘。凤笙即是仙人吹奏的笙,这里的“去去”给人一种永无止境、超越凡尘的感觉。
接下来的“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好场景的留恋之情。仙人的吹奏即将结束,诗人不忍心听到离别的声音,每一个音符都如同从细腻的手指间流淌而出,带着无限的情感。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两句,更是强调了对这种美好时光的珍惜和不舍。诗人在这个仙境中与仙人相遇,不愿意听到离别的声音,也不忍心与这片土地告别。
最后,“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两句,表达了对美好音乐的追求和享受。诗人希望能够再次听到仙人的笙声,与之和鸣,这种声音能够激起绿云,显示出一种艺术与自然、神仙相通的境界。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两句,则是对仙境中的一种探索。绿云紫气是仙界特有的景象,而函关和缑氏山则是传说中的仙山,诗人希望能够追寻到这些地方,进一步探求道术。
结尾的“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两句,则是对一种警世之言。王子晋是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放逸之士,这里用他来比喻那些追求享乐而忘记归根的人。而浮丘则是仙山的代称,诗人告诫人们一旦遇到高洁脱俗的生活,就不应该再返回凡尘。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仙界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超然物外、与道合一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世间纷争和束缚的逃避心理。
柳莺啼晓梦初惊。香雾入帘清。
胭脂淡注宫妆雅,似文君、犹带春酲。
芳心婉娩,媚容绰约,桃李总消声。
相如春思正萦萦。无奈惜花情。
曲栏小槛幽深处,与殷勤、遮护娉婷。
姚黄魏紫,十分颜色,终不似轻盈。
贤哉洛城翁,尘甑每贷粟。
饥来睨书案,臭味清可掬。
独抱古遗经,凛凛一川玉。
唯知耕宽闲,未暇井衍沃。
萧然跨騄駬,破漏数间屋。
谏议真可人,著意向幽独。
赠之三百月,鼌采照鲸目。
闭门予自煎,飒爽对修竹。
先生如玉川,诗书实其腹。
顾我亦何幸,此客良不俗。
新篇忽入手,阔蹑李杜躅。
华衮褒虽荣,溢美论非笃。
何时玉壶山,复得从所欲。
三碗浇枯肠,勿赋饭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