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六,碧眼胡僧数不足。
少林谩道付神光,卷衣又说归天竺。
天竺茫茫无处寻,夜来却对乳峰宿。
一二三,四五六,碧眼胡僧数不足。
少林谩道付神光,卷衣又说归天竺。
天竺茫茫无处寻,夜来却对乳峰宿。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重显所作的《颂一百则》第四十八首。诗中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僧人游历的场景。一二三四句通过数数的方式引入,看似随意,实则暗示了主人公对于世俗事物的超脱态度。"碧眼胡僧数不足"可能指的是一个外国僧人,他的眼神深邃,对世间纷扰似乎不以为意。
接着,诗人提到少林寺的禅法和传说,"少林谩道付神光"暗指少林寺的高深佛法,但主人公认为这些并非真正的解脱之道;"卷衣又说归天竺"则表达了他对更深层次佛教圣地天竺(印度)的向往,然而天竺渺远,难以追寻。
最后两句,"天竺茫茫无处寻,夜来却对乳峰宿",描绘出主人公在寻找精神归宿的过程中,夜晚只能在乳峰(可能是指山峰)下暂时栖息,流露出一种孤寂与迷茫,也暗示了修行之路的艰辛与漫长。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较强,通过僧人的行踪和心境变化,展现了佛教徒追求内心平静与觉悟的旅程。
知君重毫素,好手不可遇。
壮哉昆崙方壶图,对此兴与精灵聚。
云来气接巫峡长,影动倒景摇潇湘。
湘妃汉女出歌舞,矫如群帝参龙翔。
大江东流去,忽在天一方。
初月出不高,照我征衣裳。
忆昔北寻小有洞,青枫叶赤天雨霜。
先生有道出羲皇,晚有弟子传芬芳。
神仙中人不易得,今我不乐思岳阳。
蔡侯静者意有馀,戚联豪贵耽文儒。
致身福地何萧爽,几岁寄我空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