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誓墓学羲之,政坐机张触处危。
久已光芒韬巨阙,更能文采眩长离。
奏书方朔三千牍,饮酒渊明二十诗。
索米长安饥欲死,何如终保傲霜枝。
归来誓墓学羲之,政坐机张触处危。
久已光芒韬巨阙,更能文采眩长离。
奏书方朔三千牍,饮酒渊明二十诗。
索米长安饥欲死,何如终保傲霜枝。
这首诗是南宋末年至元初年间诗人方回所作,属于九日诗的一种。九日,即重阳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有登高望远、赏菊花和饮酒等习俗。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怀念和自我生命境况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归来誓墓学羲之”,这里的“归来”指的是回到故乡或旧地,“誓墓”则是对古代贤人如伯夷、叔齐之类立誓,要学习他们的高风亮节。羲之,可能指的是古代圣王尧和舜,这里是要效仿他们的德行。
“政坐机张触处危”,诗人在官场中如履薄冰,一举一动都可能引起危险,“机”这里有机关、阴谋之意,“触处危”则表明了诗人的忧虑和不安。
“久已光芒韬巨阙,更能文采眩长离”,这两句表达了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个人才华的自信。“久已”意味着时间已经过去,“光芒韬巨阙”是说光芒被遮掩,才能不再外露,而“更能文采眩长离”则表明诗人仍然拥有非凡的文采,这种才华如同远处山峦一般令人瞩目。
“奏书方朔三千牍,饮酒渊明二十诗”,这里“奏书”可能是指诗人向上级提交的文书,数量之多达到了三千,“方朔”则是一个地名或官职名称。下句“饮酒”则表明了诗人的生活情趣,他喜欢在喝酒时吟咏二十首诗,这里体现出诗人对文学的热爱。
“索米长安饥欲死,何如终保傲霜枝”,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当时的困境和精神状态。“索米”意味着寻找粮食,“长安”是唐都,即今陕西西安,是个繁华之地,而诗人在这里却饥饿难忍,甚至想到了死亡。然而“何如终保傲霜枝”则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的决心,尽管外界的困境和磨难,但是内心的自尊和气节犹如霜花一般,不会轻易凋谢。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描写,展现了一位士人的生命轨迹和精神世界。它不仅记录了诗人个人的悲喜离合,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面貌,以及士人在动荡年代中的挣扎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