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雨农怨咨,有雨农辛苦。
农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
可怜小女年十馀,赤脚蓬头衣蓝缕。
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
茅檐风急火难吹,旋爇山柴带根煮。
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泪如雨,将奈何。
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
无雨农怨咨,有雨农辛苦。
农夫出门荷犁锄,村妇看家事缝补。
可怜小女年十馀,赤脚蓬头衣蓝缕。
提筐朝出暮始归,青菜挑来半沾土。
茅檐风急火难吹,旋爇山柴带根煮。
夜归夫妇聊充饥,食罢相看泪如雨。
泪如雨,将奈何。
有口难论辛苦多,嗟尔县官当抚摩。
这首诗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民生活的艰辛。诗人于谦通过农夫和村妇的形象,展现了农人的辛勤劳作与家庭贫困。农夫在雨天里耕田锄地,而村妇则在家缝补度日,家中小女年纪尚小,却已需承担捡拾青菜的重担,赤脚蓬头,衣衫破旧。她们早出晚归,篮中的菜还带着泥土,生活条件艰苦。
茅檐下炊烟稀疏,柴火难燃,只能烧带根的山柴应急。夜晚归来,夫妻俩仅能以这样的饭菜充饥,饭后相对而泣,泪水如雨,表达了他们深深的无奈和苦楚。诗人感慨万分,认为地方官员应当体恤民情,给予扶助,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官府责任的期待。整体上,这首诗以质朴的语言,揭示了古代农民生活的艰辛,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