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十三》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十三》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东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

仇池有归路,罗浮岂徒来。

践蛇及茹蛊,心空了无猜。

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

(0)
注释
畸人:指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人。
散材:比喻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人。
仇池:地名,苏轼曾寓居之地。
罗浮:地名,指广东罗浮山,象征隐逸之地。
践蛇:比喻面对困难或恶势力。
茹蛊:吃毒虫,比喻经历磨难。
葛与陶:指葛洪和陶渊明,两位古代隐士。
归哉复归哉:反复强调回归的愿望。
翻译
苏东坡相信自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世间的事物对他来说都如同散落的材料。
他心中怀有回归仇池的愿望,罗浮山的美景并非无缘故地降临。
他不惧邪恶,如踩蛇吃蛊,内心坦荡无猜疑。
他想要与葛洪、陶渊明那样的人携手,再次回归自然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他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个性。"东坡信畸人,涉世真散材"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信任以及自己在世事中的从容态度。"仇池有归路,罗浮岂徒来"则是说返回自然的路径是有的,而如同罗浮山一般的虚幻之物是不需要去追求的。

"践蛇及茹蛊,心空了无猜"这两句通过践踏毒蛇和虫类来比喻诗人心胸坦荡,无所畏惧,也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最后两句"携手葛与陶,归哉复归哉"则是表达了诗人与朋友携手同行,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送谢著作之濠梁

谢客乘轺去,清和景物初。

淮流宜映月,濠上好观鱼。

吏事应微挠,吟情自有馀。

偏州莫留滞,东观待翻书。

(0)

奉和武功学士舍人纪赠文懿大师净公·其九

霜髯病叟掩闲扃,禅客相寻有故情。

每忆江南初识面,至今犹得爱才名。

(0)

化胡歌七首·其二

我在舍卫时。约敕瞿昙身。汝共摩诃萨。

赍经教东秦。历落神州界。迫至东海间。

广宣至尊法。教授聋俗人。与子威神法。

化道满千年。年终时当还。慎莫恋中秦。

致令天气怒。太上踏地瞋。寺庙崩倒澌。

龙王舐经文。八万四千弟子。一时受大缘。

轮转五道头。万元一升仙。吾子三天上。

悯子泪流连。念子出行道。不能却死缘。

不能陵虚空。束身入黄泉。天门地户塞。

一去不能还。虽得存禋嗣。使子常塞心。

逆天违地理。灾考加子身。神能易生死。

由子行不真。三十六天道。终卒归无形。

我身西化时。登上华狱山。举目看昆仑。

须弥了了悬。矫翼履清虚。倏忽到西天。

但见西王母。严驾欲东旋。玉女数万千。

姿容甚丽妍。天姿绝端严。齐执皇灵书。

诵读仙圣经。养我同时姝。将我入天庭。

皇老东向坐。身体皦然明。授我仙圣道。

接度天下贤。

(0)

讽真定公诗二首·其一

峄山万丈树,雕镂作琵琶。

由此材高远,弦响蔼中华。

(0)

梁三朝雅乐歌十九首·其三

客入金奏,宾至县兴。威仪有则,是降是升。

百辟卿士,元首是承。左右秩秩,终敬且矜。

彝伦攸序,王猷以凝。

(0)

高阳乐人歌·其一

可怜白鼻騧,相将入酒家。

无钱但共饮,画地作交赊。

(0)
诗词分类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诗人
刘太真 淮南小山 王延彬 严武 蔡幼学 乔行简 董士锡 太白山神 李璟 陈季同 周晋 严忠济 田游岩 王象春 郏亶 崔元略 滕珦 王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