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罔平山,栏槛依然,太守台榭。
挥毫万字文章伯,剩有此堂风雅。人代谢。
君不见、一帘山色江南借,月明满把。
唤独鹤横天,凉蝉啸树掌中泻。
堂中额,昔有金陵隐者。八分大字书写。
朅来飞阁连云起,绣户绮窗交射。浮玉斝。
须信道、翁之乐者山林也。衣绦蕴藉。
想小队缘堤,轻装出郭,柔橹健于马。
蜀罔平山,栏槛依然,太守台榭。
挥毫万字文章伯,剩有此堂风雅。人代谢。
君不见、一帘山色江南借,月明满把。
唤独鹤横天,凉蝉啸树掌中泻。
堂中额,昔有金陵隐者。八分大字书写。
朅来飞阁连云起,绣户绮窗交射。浮玉斝。
须信道、翁之乐者山林也。衣绦蕴藉。
想小队缘堤,轻装出郭,柔橹健于马。
这首《摸鱼儿·寄题平山堂》由清代词人顾光旭所作,通过对平山堂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风雅与自然之美。
开篇“蜀罔平山,栏槛依然,太守台榭”,以平山堂的景致为背景,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庄重的画面,栏杆依旧,太守的亭台楼阁犹在,透露出历史的痕迹和人文的气息。
“挥毫万字文章伯,剩有此堂风雅”两句,赞美了平山堂不仅是文人墨客挥洒才情之地,更是风雅文化的象征,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人代谢。君不见、一帘山色江南借,月明满把”通过时间的流转和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对平山堂四季更迭、景色如画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
“唤独鹤横天,凉蝉啸树掌中泻”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画面,独鹤翱翔于天际,凉蝉在树梢鸣叫,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充满了生机与和谐。
“堂中额,昔有金陵隐者。八分大字书写”提到平山堂的匾额上曾刻有金陵隐者的墨迹,八分书体,既体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也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朅来飞阁连云起,绣户绮窗交射”描述了平山堂建筑的雄伟壮观,飞檐凌空,与云相接,绣户绮窗相互映照,展现出一种华美与精致并存的景象。
“浮玉斝。须信道、翁之乐者山林也”通过引用“浮玉斝”的典故,进一步强调了平山堂主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追求,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衣绦蕴藉。想小队缘堤,轻装出郭,柔橹健于马”最后几句,想象着一群人在平山堂附近的小路上轻装出行,乘着轻柔的船桨,比马匹还要快捷,展现了自由自在、轻松愉悦的生活状态。
整首词通过对平山堂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蕴含了对文化传承、隐逸生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龙之德,光明峻极。时潜而潜,九泽脩髯。
时起而起,敷天化雨。时骧而骧,不显其光。
时归而归,帝命不违。太和元气,流行四时。
刚健中正,纯而粹而。
于戏,龙之寿兮,始天地而无前,终天地而罔后兮。
万峰遥落暮云低,一醉都门忆解携。
大陆沙惊鸿并起,长亭路晚马偏嘶。
林风送暖回吹律,山雪收寒避赠绨。
共有探奇金碧约,轩车何事不同西。
吾亲即君亲,君亲比吾亲仍健。
君身似吾身,君病视吾仍较浅。
君为天官曹,云是分别在朝在野之贤豪。
吾犹一计吏,治赋宁如古人之才高。
吾今欲去良有以,问君之病胡为尔。
四海闻知半沟壑,五侯出入尽金紫。
苍生属望正吾人,去矣凭谁翊天子。
大厦元非一柱功,长城况复千夫怒。
君不见南山杞梓撑金台,泽边樗栎生莓苔。
他山有石空云霾,卞氏之璧终须开,问君之病胡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