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时高士宅,今日梵王居。
楼影衔山远,钟声隔岸疏。
风流嗟往事,精爽閟遗墟。
回首乌衣巷,凋零兵火馀。
昔时高士宅,今日梵王居。
楼影衔山远,钟声隔岸疏。
风流嗟往事,精爽閟遗墟。
回首乌衣巷,凋零兵火馀。
此诗描绘了一处昔日高士所居,现今变为梵王(即佛教高僧)住所的场景。开篇两句“昔时高士宅,今日梵王居”即点明了这一变迁,透露出时光流转、世事更替的意境。
"楼影衔山远,钟声隔岸疏"中的“楼影”指的是高大的建筑投射到山间的影子,而“钟声”则是梵王庙宇中传出的佛教礼仪之声。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环境变迁之感慨。
"风流嗟往事,精爽閟遗墟"一句,诗人借助“风流”(意指岁月的流逝)来唏嘘过去的事情。"精爽"形容环境清新脱俗,而"閟遗墟"则是对过往荣华已成废墟的描写。
最后两句“回首乌衣巷,凋零兵火馀”中,“乌衣巷”可能指的是古代将士或军人聚居之地,而“凋零兵火馀”则是对过往战乱留下的痕迹的描述。“凋零”意味着残破不堪,"兵火馀"则是战争余烬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联想,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以及个人对于往昔荣景、战乱废墟的感慨。语言古朴而含蓄,意境深远而不失哀婉,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道人曾得却暑方,烈日卓午心清凉。
书斋长物复何有,含风竹簟八尺长。
睡魔久困世喧閧,乍入寂境如还乡。
嗜茶尝胆汝药石,煮饼炊饭吾津梁。
古来至人具法眼,净秽天女犹皮囊。
坐禅入定了十劫,睡蛇有口难螫伤。
要当寻师渐磨洗,想子已聚三月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