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径隐丛薄,危桥跨断云。
前林多少树,霜叶落纷纷。
小径隐丛薄,危桥跨断云。
前林多少树,霜叶落纷纷。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边行进途中的景象,充满了自然之美与深邃的意境。
首先,“小径隐丛薄”,诗人以“小径”作为切入点,描绘了一条隐藏在茂密丛林中的小路,暗示了探索未知的旅程,同时也营造出一种幽静、神秘的氛围。这里的“丛薄”不仅指出了路径的隐蔽性,也暗示了自然环境的丰富与生机。
接着,“危桥跨断云”,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前方,描绘了一座摇摇欲坠的桥梁跨越在飘渺的云层之上。这不仅展现了桥梁的险峻与壮丽,更通过“断云”这一意象,赋予了整个画面以动态感和空间的延展性,仿佛读者能够感受到微风拂过云层时的轻盈与桥梁在云间摇摆的微妙。
“前林多少树,霜叶落纷纷”,最后两句将视角拉回地面,诗人观察到前方树林中,霜叶纷飞,一片片落叶在阳光下闪烁着金黄的光芒,随风飘落。这里不仅描绘了季节变换的自然景观,也通过“霜叶落纷纷”这一动态场景,传达了一种时间流逝、万物更迭的哲思。落叶不仅是自然现象的体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轮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美丽与诗人的情感巧妙融合,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又蕴含了对生命、时间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与哲理的佳作。
一从清气上为天,仙叟何年见乾海。
黄河几度浊复清,此水如今未曾改。
西寻仙人渚,误入桃花穴。
风吹花片使我迷,时时问山惊踏雪。
石梁丹灶意更奇,春草不生多故辙。
我来隐道非隐身,如今世上无风尘。
路是武陵路,人非秦代人。
饭松得高侣,濯足偶清津。
数片昔贤磐石在,几回并坐戴纶巾。
不下南昌县,书斋每日闲。
野花当砌落,溪鸟逐人还。
有兴常临水,无时不见山。
千峰数可尽,不出小窗间。
陶家无炎暑,自有林中峰。
席上落山影,桐梢回水容。
放怀凉风至,缓步清阴重。
何事亲堆案,犹多高世踪。
萧萧北风起,孤棹下江濆。
暮客去来尽,春流南北分。
萋萋御亭草,渺渺芜城云。
相送目千里,空山独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