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碎语绵如絮。檀郎只好心头贮。音信日来稀。
思伊转恨伊。此情频欲寄。又恐伤郎意。
斟酌数行书。言欢字字虚。
阿娘碎语绵如絮。檀郎只好心头贮。音信日来稀。
思伊转恨伊。此情频欲寄。又恐伤郎意。
斟酌数行书。言欢字字虚。
这首《菩萨蛮·代伊》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董以宁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女子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与纠结。
首句“阿娘碎语绵如絮”,以阿娘的话语比喻为绵绵不绝的絮语,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内心情感的复杂与细腻,如同絮语般缠绕不绝。接着,“檀郎只好心头贮”一句,将思念的对象比作檀郎,暗示了女子心中深藏的爱慕之情,只能在自己心中默默存放,无法轻易表达。
“音信日来稀”点明了两人之间的联系日渐减少,距离与时间的阻隔让思念更加浓烈。“思伊转恨伊”则表达了女子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思念着对方,另一方面又因无法得到回应而感到痛苦与怨恨。
“此情频欲寄,又恐伤郎意”揭示了女子在表达情感时的犹豫与顾虑,她渴望将这份深情传递给对方,却又担心自己的心意会伤害到恋人。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使得她的每一次想要表达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恐惧。
最后,“斟酌数行书,言欢字字虚”总结了女子在表达情感时的艰难抉择。她反复斟酌,试图用文字传达欢愉,但最终发现,即便是最真挚的言语,在距离与误解面前,也显得空洞无力。这不仅反映了通信不便的时代背景,也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困境与无奈。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女性在爱情中面临的复杂心理状态,以及在表达情感时的挣扎与矛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积尘而有身,身为尘所隔。
相驱故相苦,茫茫日煎迫。
随身小照子,出入巾笥侧。
听汝告其诚,为我通颜色。
有泉竭自中,津津不知歇。
有碗触手碎,英英护其缺。
全力敌光阴,输此寸茎白。
黑白变化间,白多岂胜摘。
一叶落知秋,风林坐萧摵。
气候命之然,不霜焉可得。
凤阙开彤旭,猊炉散紫烟。
六阶齐度纬,七政转玑璿。
甲历龙缠改,寅宾象魏悬。
明时功在革,资始义承乾。
黑帝威初试,东皇信早传。
周官新月令,甘氏旧星篇。
人继羲和后,书成蓂荚前。
庚先三日戒,贞下一元旋。
图箓符垂赤,干支德应玄。
兴王惟省岁,太史又编年。
赐出黄星曜,披看绿字鲜。
因知天历数,如日起虞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