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有国名众香,经行苑囿皆芬芳。
世人岂识天香界,但知苏合及都梁。
博山氤氲吐微窦,一炷香婴净尘垢。
散成五色空中云,持献现前无量寿。
我公宿悟香严因,应缘来现宰官身。
妙香密圆證无漏,总持不动真天人。
熏陶四海看无际,便是经行众香地。
献香陋语应已闻,罗筏宁论几千里。
上方有国名众香,经行苑囿皆芬芳。
世人岂识天香界,但知苏合及都梁。
博山氤氲吐微窦,一炷香婴净尘垢。
散成五色空中云,持献现前无量寿。
我公宿悟香严因,应缘来现宰官身。
妙香密圆證无漏,总持不动真天人。
熏陶四海看无际,便是经行众香地。
献香陋语应已闻,罗筏宁论几千里。
这首诗描绘了香的神圣与庄严,以及它在佛教仪式中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上方有国名众香”,暗示着一个充满香气的世界,这与佛教中描述的净土世界相呼应。经行苑囿皆芬芳,强调了香气弥漫的环境,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世人岂识天香界,但知苏合及都梁”两句,对比了世俗对香气的认知与佛教中更高层次的香气体验。苏合和都梁是古代的香料名称,此处用来指代一般的香气,而“天香界”则代表了超越世俗的神圣香气。
“博山氤氲吐微窦,一炷香婴净尘垢”描绘了香炉中香烟袅袅升起,净化心灵的场景。这里的“博山”可能指的是香炉的形状,而“一炷香”则是点燃的香,其烟雾能清除内心的尘埃,象征着心灵的净化。
“散成五色空中云,持献现前无量寿”则进一步描述了香气化为五彩祥云,向佛献礼,寓意着对生命的祝福与对永恒的追求。
“我公宿悟香严因,应缘来现宰官身”表明了诗人认为某位高僧通过前世的修行,得以在今生以官员的身份出现,继续传播佛法。
“妙香密圆證无漏,总持不动真天人”赞扬了这位高僧通过妙香的引导,证得无漏之果,成为不动的真天人,即达到了佛教的最高境界。
“熏陶四海看无际,便是经行众香地”表达了这位高僧的影响深远,如同香气弥漫四海,无边无际,成为了行经之处的众香之地。
最后,“献香陋语应已闻,罗筏宁论几千里”则可能是对某位尊者的敬意,表示即使远隔千里,其教诲与功德也如同香烟般飘散四方,深入人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香在佛教仪式中的神圣地位,以及它对净化心灵、传递智慧和连接众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