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得家书久客在京师,甚的是闲传示?
心头眼底,横倘莺儿。
趁西风折桂枝,已遂了青云志。
盼得他一纸音书,却是断肠诗词。
堪为字史,颜筋柳骨,献之羲之。
喜得家书久客在京师,甚的是闲传示?
心头眼底,横倘莺儿。
趁西风折桂枝,已遂了青云志。
盼得他一纸音书,却是断肠诗词。
堪为字史,颜筋柳骨,献之羲之。
这首元代关汉卿的《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其十四)》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作。诗人以“喜得家书”开头,表达了收到家信的喜悦,然而紧接着笔锋一转,询问信中的内容为何如此令人牵挂,可能是家中琐事,也可能是妻子儿女的消息。"心头眼底,横倘莺儿",通过比喻,形容心中挂念如莺儿般飞来飞去,难以平静。
接下来,诗人借"西风折桂枝"的典故,表达自己在京城追求功名的心愿已经实现,暗指科举成功或事业有成。然而,期待中的家书却带来了令人心碎的诗词,可能意味着家中发生了不幸或亲人的情感寄托,使得原本的喜悦瞬间化为愁绪。
最后两句"堪为字史,颜筋柳骨,献之羲之",是对家书中书法的赞美,说其字迹之美堪比古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柳公权和王羲之,这不仅是对书写者的技艺的肯定,也是对家书情感深度的一种映射,因为优美的字迹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情感。
整首诗情感起伏,既有初得家书的喜悦,又有读信后的落差,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展现了元曲中常见的细腻情感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