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曾献明光宫,至今犹袭中书封。
词林奏捷无前锋,时哉一去悲秋风。
豪来一挥尤可供,摩挲疑是蟠蛟龙。
当年曾献明光宫,至今犹袭中书封。
词林奏捷无前锋,时哉一去悲秋风。
豪来一挥尤可供,摩挲疑是蟠蛟龙。
这首诗出自明代诗人孙承恩的《南斋十咏》系列中的第十首。诗中描绘了对古代文臣服饰和才华的追忆与感慨。
首句“当年曾献明光宫,至今犹袭中书封”以“明光宫”和“中书封”为背景,暗示了古代文臣的荣耀与地位。明光宫是汉代皇帝接见群臣的宫殿,中书封则象征着文官的官职与权力。这两句通过对比古今,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岁月的怀念。
接下来,“词林奏捷无前锋”一句,将文臣比作“词林”中的勇士,他们在文学和政治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并未有明显的前驱者或领路人,强调了他们的独创性和不凡贡献。
“时哉一去悲秋风”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英雄不再的哀叹。这里的“时哉”意味着时机已逝,而“悲秋风”则是借用了秋天的凄凉景象来比喻对逝去时光的感伤。
最后,“豪来一挥尤可供,摩挲疑是蟠蛟龙”两句,描绘了文臣在创作时的豪迈与才华。他们的一笔一划仿佛能化为蛟龙,既赞美了文人的艺术造诣,也隐含了对他们作品生命力的肯定。同时,“摩挲”一词则体现了诗人对这些作品的珍视与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文臣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对才华的赞美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情怀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去去知未远,依依甚初别。
他乡至下心,昨夜阶前雪。
终日读书仍少孤,家贫兄弟未当途。
适远才过宿舂料,相随惟一平头奴。
男儿出门事四海,立身世业文章在。
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
江南驿使不曾断,迎前为尔非春衣。
柳条拂地不须折,松树披云从更长。
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