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月谁推上,双峰似擘开。
蔽亏松影瘦,含印水纹回。
古鹤冲云去,幽人杖策来。
温生识此镜,何用玉为台。
孤月谁推上,双峰似擘开。
蔽亏松影瘦,含印水纹回。
古鹤冲云去,幽人杖策来。
温生识此镜,何用玉为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之美。
首句“孤月谁推上”,以问句形式引出,仿佛在询问月是如何升起,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悠远的氛围。接着,“双峰似擘开”一句,将视线转向远处的山峦,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雄伟与壮观,仿佛被大自然的力量撕裂开来,展现出一种壮丽的景象。
“蔽亏松影瘦,含印水纹回”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美。松树的影子在月光下显得更加瘦长,与水面的波纹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之美。这里的“含印”二字,生动地描绘了水面上月影倒映的景象,如同印章一般清晰可见。
“古鹤冲云去,幽人杖策来”则将视角转向天空与地面,古鹤翱翔于云间,象征着自由与超脱;而“幽人”手持竹杖而来,则给人一种隐逸之士的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最后,“温生识此镜,何用玉为台”两句,以“温生”自指,表达了对眼前美景的深刻感悟。此处的“镜”不仅指月光下的水面,也暗喻了诗人内心的一方明镜,通过观察自然,达到了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何用玉为台”则反问为何需要昂贵的玉石作为观赏的平台,强调了自然之美的纯粹与珍贵,无需额外装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光、山峰、松树、水纹、鹤鸟、隐士等元素的描绘,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自然世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赞美,同时也传达了对内心平静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姑苏城头乌夜啼,姑苏台上风凄凄。
芙蓉露冷秋香死,美人夜泣双蛾低。
铜龙咽寒更漏促,手拨繁弦转红玉。
鸳鸯飞去屧廊空,犹唱吴宫旧时曲。
吴山青青吴殿荒,麋鹿来游春草长。
阖闾门户东风起,年年花落愁西子。
八月鸿雁来,往彼天南陬。
前飞倦已息,后至饥相求。
日落洞庭晚,风高彭蠡秋。
彭蠡多蒹葭,远近弥汀洲。
恒恐羽毛损,稻粱非所谋。
寒门阻冰雪,异乡安可留。
徘徊念其族,天外复千俦。
身今万里客,肉非九鼎羞。
慎为弋者获,远寄征人愁。
愿以海为池,上同朱凤游。
饮啄全微躯,不愧波上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