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馀宜对月,虽夏亦云秋。
物象生新爽,襟情与淡幽。
庭空容水映,夜永许人留。
祇觉情无尽,凭虚又上楼。
雨馀宜对月,虽夏亦云秋。
物象生新爽,襟情与淡幽。
庭空容水映,夜永许人留。
祇觉情无尽,凭虚又上楼。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月光洒落的宁静夜晚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和内心情感的深刻体验。
首句“雨馀宜对月”,点明了时间背景——雨后,月光显得尤为宜人。接着,“虽夏亦云秋”一句,运用对比手法,强调了月光下的夏日仿佛也带上了秋日的凉意,营造出一种超脱季节的清冷氛围。
“物象生新爽,襟情与淡幽”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月光下万物焕发出的新鲜感和清爽之气,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这里的“襟情”指的是诗人的情感状态,与“淡幽”相呼应,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庭空容水映,夜永许人留”则将视线转向庭院,描绘了月光下水面倒映的景象,以及夜晚的悠长,让人愿意在此停留,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视觉上的美景,也暗示了诗人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驻足,沉浸于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之中。
最后,“祇觉情无尽,凭虚又上楼”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情感体验的深切感受。在月光的引领下,他似乎超越了现实的束缚,登上了心灵的高处,感受到了情感的无限延伸。这一句既是对前文情感体验的总结,也是对诗人精神境界的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后月夜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宁静平和,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沉。
是非俱幻影,妄别伪与真。
世界如空华,谩分浇与淳。
古人今何在,千载一梦新。
唐虞且空虚,岂复有隋秦。
况我此之身,天地一微尘。
区区欲徇世,用力嗟徒勤。
迩来稍自悟,遂与杯酌亲。
世味如嚼蜡,说酒犹生津。
朝醉忘盥颒,暮醉忘冠巾。
世人自我异,我岂异世人。
静观一世人,忙多闲者少。
须发已剥除,应接亦纷扰。
何术生羽翼,物外得轻矫。
难求九转丹,且尽一尊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