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龙台,生苍苔。闽越主,安在哉?
当年草昧无人境,全闽天地王亲开。
百灵为王争效顺,钓龙之事或可信。
东海本为王国土,王以人作群龙主。
汉高龙种王亦同,王好龙岂同叶公。
王能豢龙识龙性,王不屠龙害龙命。
龙是神物王神人,我知龙乐与王亲。
王偶钓龙与龙戏,王不钓龙龙亦至。
钓龙井傍钓龙台,井水通海龙往来。
王归上天龙归海,此台此井今犹在。
钓龙台,生苍苔。闽越主,安在哉?
当年草昧无人境,全闽天地王亲开。
百灵为王争效顺,钓龙之事或可信。
东海本为王国土,王以人作群龙主。
汉高龙种王亦同,王好龙岂同叶公。
王能豢龙识龙性,王不屠龙害龙命。
龙是神物王神人,我知龙乐与王亲。
王偶钓龙与龙戏,王不钓龙龙亦至。
钓龙井傍钓龙台,井水通海龙往来。
王归上天龙归海,此台此井今犹在。
这首诗名为《钓龙台歌》,作者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林朝崧。诗中描绘了钓龙台的景象,以及对闽越国主的追思。诗人通过“钓龙之事或可信”表达了对古代神话传说的认同,认为闽越主曾以龙为象征,具有神秘的统治力量。他将闽越主与汉高祖刘邦相提并论,强调了王者与龙的特殊关系,即理解和尊重龙性,而非仅仅追求表面的喜好。
诗中“钓龙井傍钓龙台,井水通海龙往来”描绘了龙与王的互动,以及钓龙台和井的神秘联系,暗示着龙作为神物与人间王权的紧密关联。最后,“王归上天龙归海,此台此井今犹在”表达了历史变迁中,这些遗迹仍然留存,见证了往昔的辉煌与神秘。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传说的深入思考和对神秘龙文化的独特见解,体现了清末近现代诗人在传统文化中的反思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