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观音岩次罗念庵韵》
《观音岩次罗念庵韵》全文
明 / 张居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上方重阁晚依依,飞锡何年此息机。

行尽碧霄平有路,坐看红树不知归。

法身清净山长在,灵境虚无尘自稀。

欲借一枝栖野鹤,深公应笑买山非。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观音岩的静谧与深远,诗人张居正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首联“上方重阁晚依依,飞锡何年此息机”,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氛围。上方重阁,暗示着高远与宁静;晚依依,则是傍晚时分,光线柔和,万物归于平静的状态。飞锡何年此息机,借用佛教中行脚僧人手持锡杖行走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某个时代,或许某个高僧在此地修行,寻求心灵宁静的想象。

颔联“行尽碧霄平有路,坐看红树不知归”,进一步描绘了观音岩周围的自然景观。碧霄平有路,意味着即便是在天空中也有一条通往内心的路,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探索的可能性。坐看红树不知归,则是诗人沉浸于自然美景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颈联“法身清净山长在,灵境虚无尘自稀”,转入对精神层面的探讨。法身清净,指的是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纯净的状态,如同山岳一般永恒不变。灵境虚无,暗示了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领域,尘自稀则表达了在这个纯净的世界里,烦恼与尘埃自然减少,心灵得以净化。

尾联“欲借一枝栖野鹤,深公应笑买山非”,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如同野鹤般自由自在。然而,这是否真正符合内心的追求,诗人似乎对此有所怀疑,暗含了一种对自我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反思。深公应笑买山非,可能是指真正的归隐并非外在形式的拥有,而是内心的领悟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观音岩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张居正

张居正
朝代:明   字:叔大   号:太岳   籍贯:湖广江陵   生辰:1525—1582

(1525—1582)湖广江陵人,字叔大,号太岳。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编修。严嵩、徐阶均器重之。迁右中允,领国子司业事,与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业。阶代嵩为首辅,倾心委之。隆庆元年引之入阁。阶致仕,居正与司礼监李芳谋,引拱入阁。同定封俺答事,北边遂得安宁。此后渐生嫌隙,神宗时与司礼监冯保谋,逐拱,遂为首辅。神宗即位时年幼,小有过失,慈圣太后即责云:“使张先生闻,奈何?”及帝渐长,心厌之。卒,谥文忠。未几弹劾者即纷起。次年,追夺官爵;又次年,籍没家产。天启间,始追复故官。有《张太岳集》、《太岳杂著》等。 
猜你喜欢

观米虹月《千金一笑》新剧三首·其二

凝碧池边泪共潸,笙楼忍再听哀弦。

郁轮同是残科第,每阅沧桑一惘然。

(0)

过汪吏部故宅

平生汪吏部,寂寞见心期。

剩对陶公宅,谁营孺子祠。

疏松犹磊落,秋菊少华滋。

寥落贞亢士,同谁共此悲。

(0)

题刘幼云九峰山图二首·其二

绸缪一亩宫,预备六月息。

岂特厌簪组,正尔痼泉石。

世事足悲诧,浮生类行役。

故山归不归,予亦难为臆。

誓从所好口,持谢车马客。

(0)

郊行

出门何处寄旷快,且喜郊居得面城。

草树经冬未芽檗,亭台迟日转凄清。

偶寻履迹径中泽,相对春风非世情。

剩把閒心愚造物,料无好法遣浮生。

(0)

乙未二三月间六首·其六

春晕一以照,芳草已寸碧。

游子憺忘归,苍茫念行役。

得途未欲忙,回首倏陈迹。

官职岂足爱,劳劳至今夕。

(0)

丁酉九日泊舟烟台寄鹤亭二首·其一

别君若翌日,登舟作重九。

万里好家山,翩然得我友。

主人掩户出,巨盗窥所有。

已去俄复来,居心疑不厚。

莫谓国无人,一旦落君手。

(0)
诗词分类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诗人
顾景星 丘为 阴铿 高蟾 韩亿 鱼玄机 魏收 孟昶 刘辩 黄爵滋 何基 王诜 张旭 曾布 黎士弘 刘仁本 陈洪绶 马致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