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射策献长杨,彩笔同驱翰墨场。
君悟莲花窥法藏,我从药里访医王。
迷途转认无生路,度世虚疑不死方。
大地山河皆泡影,不知何处是津梁。
少年射策献长杨,彩笔同驱翰墨场。
君悟莲花窥法藏,我从药里访医王。
迷途转认无生路,度世虚疑不死方。
大地山河皆泡影,不知何处是津梁。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冯文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其人品和学问的敬仰。首联“少年射策献长杨,彩笔同驱翰墨场”描绘了冯文孺年轻时才华横溢,与众多才子一同在文坛上竞逐的情景,展现了其早年的辉煌成就。
颔联“君悟莲花窥法藏,我从药里访医王”则进一步揭示了冯文孺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更在精神层面有着深刻的领悟。他如同莲花般清净,窥视佛法的深奥;而诗人自己,则像求医者一样,从药物中探寻生命的真谛,暗含着对冯文孺智慧和修为的赞美。
颈联“迷途转认无生路,度世虚疑不死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困惑的反思。在人生的旅途中,人们往往迷失方向,但通过冯文孺的引导,诗人仿佛找到了一条通往无生的道路,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虚妄地追求长生不老。
尾联“大地山河皆泡影,不知何处是津梁”则是对人生虚幻本质的深刻洞察。诗人认为,世间万物如梦如泡,没有永恒不变的存在,真正的指引或渡口(津梁)或许不在物质世界,而在精神的探索和内心的觉醒之中。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冯文孺作为精神导师的感激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冯文孺的崇敬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自我认知的深入探讨。
好没来由,名利区区,几时尽头。
算荣华富贵,名高位显,妻儿艳女,肯做持修。
冷淡玄门,清虚妙道,苦涩难行孰意留。
修行路,悟轮回生死,有分仙流。除身尽是闲愁。
猛割断冤情去便休。
顶青巾布素,随缘度日,逍遥云水,物外遨游。
闲里寻闲,损之又损,火灭烟消绝外求。
将归去,这酆都路变,蓬岛瀛洲。
甲子天元,遇明朝圣代,神仙出世。
仙师密遣,故我水云东历。
山遥路远,渡难阻、岂辞迢递。
惟念念,人人未悟,虚华恋著家计。
轮回最苦省悟,照前贤作用,如何脱离。
尘缘屏绝,渐迤可亲玄理。
功成气结,得指日、身超仙位。
归去后,鸾鹤引赴,蓬莱真会。
清明绿野,玉色明春酒。
燕地雪如沙,为唤起、斗南温秀。
鬓丝禅榻,梦觉古扬州,瑶台路,返魂香,好在啼妆瘦。
春前入眼,似是章台柳。
欲典鹔鹴裘,误金车、香迎马首。
绿阴青子,后日便东风,秋千散,莫寒生,月到西厢后。
长忆当年,读书窗下,岁寒留看孤芳。
巡檐索笑,重到更彷徨。
梅隐先生何在,清江外、新构茅堂。
人应道、攀枝嗅蕊,那得救饥肠。
多情余习气,芒鞋竹杖,未忍相忘。
但年年依旧,疏影幽香。
好是春风近也,犹记得、吟绕昏黄。
开尊饮,参横斗转,同醉卧花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