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于交往喜寻僧,涧道微寒水未冰。
尽日应身何处供,夜钟谁上佛前灯。
老于交往喜寻僧,涧道微寒水未冰。
尽日应身何处供,夜钟谁上佛前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在寒冷的山涧中探访僧侣的情景,充满了禅意与宁静之美。
首句“老于交往喜寻僧”,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喜好,老者对与僧侣的交往充满喜悦,显示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心境。次句“涧道微寒水未冰”,通过描绘山涧的道路略带寒意,水流尚未结冰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为后文的访僧活动铺设了背景。
接着,“尽日应身何处供”一句,以问句形式表达了老者在探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情况,暗示了他可能会在不同的地方停留,为他人提供帮助或服务,体现了老者的慈悲与奉献精神。最后,“夜钟谁上佛前灯”则将时间推进至夜晚,以夜钟声起,引出对佛前灯火的关注,既表现了对宗教仪式的尊重,也暗含了对心灵寄托与精神追求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老者在探访僧侣过程中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信仰的深刻感悟,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
记梦绕、香溪深处。倚槛调莺,隔帘吹絮。
归去西泠,昔游零落少佳趣。
故人应记,休忘了、旧盟鸥鹭。
一笑重逢,又剪烛、西窗夜雨。迟暮。
问长卿游倦,底事尚成秋旅。离怀无据。
更听到、一声南浦。
倘双栖、稳羡文禽,早料理、五湖家具。
莫说与林逋,恐有梅花愁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