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侪来都下,将踰三十春。
不闻此画塑,想子得亦新。
兹寺临大道,常多车马尘。
设如前日手,晦昧已惑人。
曷分今与古,曷辩伪与真。
闽缁图凤姿,越释弹龙唇。
但知五彩烂,徒谓五音淳。
熟识商声高,孰惊眸子神。
不能评谱品,索玉翻得珉。
二君才调高,言若羽翮振。
将令寻常工,千岁传不泯。
吾侪来都下,将踰三十春。
不闻此画塑,想子得亦新。
兹寺临大道,常多车马尘。
设如前日手,晦昧已惑人。
曷分今与古,曷辩伪与真。
闽缁图凤姿,越释弹龙唇。
但知五彩烂,徒谓五音淳。
熟识商声高,孰惊眸子神。
不能评谱品,索玉翻得珉。
二君才调高,言若羽翮振。
将令寻常工,千岁传不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题为《刘原甫观相国寺净土杨惠之塑像吴道子画又越僧鼓琴闽僧写真予解其诧》。诗中,诗人梅尧臣描述了自己在都城看到一系列艺术作品的感受。他首先感叹时间流逝,已经三十多年未见此类技艺,对杨惠之的塑像和吴道子的画作感到新鲜。接着,他指出寺庙地处繁华路段,常有车马喧嚣,使得这些艺术品显得有些暗淡,难以分辨其真实技艺。
诗人进一步比较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如闽地僧人的画像和越地僧人弹琴的写真,虽然色彩斑斓,音乐动人,但似乎缺乏深度和精神内涵。他感慨自己无法准确评价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只能赞叹两位艺术家的才华横溢,认为他们的作品即使在寻常工匠中也显得独特,能够流传千年而不朽。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观感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艺术的高度赞赏以及对技艺传承的思考,展现了他对艺术鉴赏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