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霭全收晚景妍,疏杨影里漏婵娟。
诗因望夕清添兴,光到深秋皎彻天。
别院初回飞盖驻,行营两见皓轮圆。
何殊上苑凭吟处,桂子风微夜未眠。
残霭全收晚景妍,疏杨影里漏婵娟。
诗因望夕清添兴,光到深秋皎彻天。
别院初回飞盖驻,行营两见皓轮圆。
何殊上苑凭吟处,桂子风微夜未眠。
这首诗描绘了石槽行宫中秋夜赏月的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色之美和内心的宁静。首句“残霭全收晚景妍”描绘了傍晚时分,云雾散去,晚景变得明艳的景象。接着,“疏杨影里漏婵娟”则通过疏落的杨树投下的阴影,巧妙地勾勒出月亮的轮廓,营造了一种朦胧而雅致的氛围。
“诗因望夕清添兴,光到深秋皎彻天”两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因望月而生发的诗兴,还强调了月光的明亮与清澈,仿佛将深秋的天空也照亮了。这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赞美。
“别院初回飞盖驻,行营两见皓轮圆”描述了诗人从一处返回时,月光洒在行营中,皓月当空的情景。这里运用了“飞盖”这一古代出行的交通工具,形象地表现了行进中的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行进中的愉悦心情。
最后,“何殊上苑凭吟处,桂子风微夜未眠”将此情此景与上苑(皇家园林)中的赏月情景相比较,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所处环境的满足感,以及夜晚因月色而难以入眠的心情。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