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唱酬希听。我非鱼、子犹非我,会心谁胜。
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
展画里、仙关云磬。
浪说挂冠神武早,滞翱翔、那得常清净。
铭鹤罢,倚松暝。洞庭叶下灵均醒。
顾龙门、伤怀眇蹠,杨侯波劲。
亲友抟沙坚不散,荒了陶家三径。
溯明月、中秋人定。
玉宇琼楼三世影,唤湘灵、鼓瑟苍龙应。
常娥老,维摩病。
绝唱酬希听。我非鱼、子犹非我,会心谁胜。
天若有情天亦老,目瞬华萎难认。
展画里、仙关云磬。
浪说挂冠神武早,滞翱翔、那得常清净。
铭鹤罢,倚松暝。洞庭叶下灵均醒。
顾龙门、伤怀眇蹠,杨侯波劲。
亲友抟沙坚不散,荒了陶家三径。
溯明月、中秋人定。
玉宇琼楼三世影,唤湘灵、鼓瑟苍龙应。
常娥老,维摩病。
这首《金缕曲·为藏山题画》是清代末期近现代初年的沈曾植所作,以画中景象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以“绝唱酬希听”起笔,表达对画中意境的赞赏,同时也暗示了画作的独特之处。接下来,诗人通过“我非鱼、子犹非我”的比喻,强调个体间的隔阂与理解的不易,暗示欣赏艺术需要共鸣。
“天若有情天亦老”借用李贺诗句,感叹时光易逝,画面中的美景难以持久。诗人进一步描绘画中仙关云磬的场景,暗示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然而,“滞翱翔、那得常清净”,表明即使向往清净,现实中的羁绊使人心难以长久安宁。
下半部分,诗人将视线转向画中人物,如屈原(灵均)和龙门的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离散的哀伤。同时,提到亲友关系的疏远和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又因现实而无法完全实现。
结尾处,诗人借“玉宇琼楼三世影”描绘出仙境般的画面,呼唤湘水女神演奏瑟乐,象征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最后以“常娥老,维摩病”收束,借嫦娥和维摩诘的神话,寓言自己的身心疲惫,流露出一种无奈与寂寥的情绪。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画为引,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和个人情感,展现了沈曾植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深沉的人生感慨。
湖海双归棹,蓬蒿一病翁。
幽居天镜北,别墅石帆东。
云岫翩孤鹤,烟汀渺断鸿。
一从生白发,几见落丹枫。
独立中庭月,攲眠满院蛩。
藜羹晨糁白,葑火夜炉红。
物外缘虽薄,尘中念已空。
放鱼从长者,累塔伴群童。
野寺观冬忏,丛祠祷岁丰。
行歌与坐睡,处处现神通。
我昔下三峡,南宾系归舻。
渡江谒神禹,拜手荐俎壶。
寿藤枝如虬,巨柏腹若刳。
门庭虽日荒,殿寝犹枝梧。
巴俗喜祷祠,解牛舞群巫。
巍巍黻冕古,食与夷鬼俱。
圣度固兼容,臣愤独不摅。
还乡瞻庙貌,嬴政久已除。
岳牧俨如生,想像闻都俞。
廓清虽可喜,欲退复踌躇。
念昔平水土,棋布画九区。
岂知千岁后,戎羯居中都。
老虏失大刑,今复传其雏。
直令挽天河,未濯腥膻污。
夷鬼细事耳,披攘直须臾。
天下雠不复,大耻何时祛。
蚩蚩谓固然,此责在吾徒。
挥涕沾庭草,谁怜小臣愚。
冬夜走马城东回,追风逐电何雄哉。
五门鼓动灯火闹,意气忽觉如章台。
归来脱靴靴满霜,月明如水浸野堂。
梅花满手不可负,催炽兽炭传清觞。
书生所怀未易料,会与君王扫燕赵。
只愁渐老不禁寒,卧载辎车君勿笑。
我昔薄游西适秦,归到锦城逢早春。
五门收灯药市近,小桃妖妍狂杀人。
霓裳法曲华清谱,燕妒身轻莺学语。
歌舞更休转盼间,但见宫衣换金缕。
世上悲欢岂易知,不堪风景似当时。
病来几与曲生绝,禅榻茶烟双鬓丝。